D10:人才周刊·民办教育园丁奖特刊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0:人才周刊·民办教育园丁奖特刊

陈媛媛 她将教育事业奉为家族使命

2013年09月09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陈媛媛 北京君谊中学校长。出身教育世家,现任民革党员、海淀区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1993年,她与父亲陈德明先生、母亲段君宜女士共同创办了君谊中学,是北京市最早成立的私立中学之一。此后陈媛媛又创办了星星学校、小星星幼儿园等,教育事业涵盖了从幼儿教育、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等多个领域。

  在此次园丁奖评选中获优秀校长奖。

  “我的母亲段君宜是段祺瑞的曾孙女,段祺瑞曾有遗训,段氏后人不从政,皆从事医疗、教育。我父母二人都是老师,也算是秉承遗训”,出生于教育世家的陈媛媛将自己从事教育事业归因于“前缘所定”。

  1982年,眼光独到的段君宜创办了宜文文化补习学校。陈媛媛回忆,当时类似的学校很少,因此学校发展得非常好,培训科目多种多样,烹饪、汽修、英文、艺术、自考等都有涉猎,“随着办学的深入,我父母开始觉得学校应该走正规化道路,因此萌生了开办正规中学的想法”。

  作为北京市第一批民办普通高级中学,君谊中学在成立之初即创立了“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的服务理念,“教育就应该给每个学生最适合的环境,学生在适合的环境中自然会找到学习的乐趣。而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陈媛媛说,在这一理念下,2005年,君谊中学就在原美术小组的基础上,开展了美术高考专业班。而2008年,又在美术、篮球专业基础上,大胆创新,开展了传媒专业,发展传媒专业中的表演、编导、摄影等项目。并且,学校还适时为有留学需求的学生提供专业的留学教育,以及从国内到国外的全程支持。

  ■ 校长对话

  家长是孩子灵魂、性格的塑造者

  新京报:当年你从母亲手中接过君谊的重担,现在你的女儿也从美国名校毕业。你对家庭教育有哪些独到的体会?

  陈媛媛: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灵魂深处的。我们家是教育世家,家里多位亲人都从事教育工作。对于女儿,我也希望她能够传递家族的星火。但是,我们并没有给她压力,从小到大,我们都尊重她的选择,无论是上高中还是留学。她在念哥伦比亚大学时,选择的专业是数学经济,我们没有干涉她。只要她有兴趣我们都支持。如今她毕业回来,重新投入教育事业,她愿意接替我传递这个家族的使命,我很欣慰。教育环境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全球化,这就要看他们这代年轻人了。

  新京报:君谊学校会不会致力于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

  陈媛媛:一个有问题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或家长。家长不仅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孩子灵魂、性格的塑造者。为了帮助家长提供适合的家庭教育,我们开通了一个微信公共平台“君谊中学教育”(微信号:junyiedu)来传播更多更适合的家庭教育案例。

  新京报:近几年,学校又开发了哪些新项目、新举措?

  陈媛媛:对于学生的个性化教育,我们学校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是学校层面,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发展平台。君谊中学在多年的发展中,积极开发了美术专业、播音与主持专业、编导专业、摄影摄像专业、动漫专业、舞蹈专业、篮球专业等多种高考平台,学生可以自由地选择发展方向。此外,我们还和美国的多所大学常年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为希望留学的学生也准备了备选之路。第二个层次是教师的层次。建立一支稳定、健康的教师队伍,他们适应个性化教育方式,认真对待每一名学生。

  新京报:君谊中学一直关注“中等生”潜力的挖掘,为什么要开发这个容易被忽视的群体?

  陈媛媛:“中等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在三十年的教育工作中,我们接触了大量学生,他们大多数在普通公立学校表现平平。我们成立了专门的课题组,研究、开发这个特定群体。研究发现,“中等生”是潜藏最巨大能量的一个群体。这是我们国家的教育体制决定的。我们的教育体系太重视成绩,最优秀的学生因为太重视考试成绩,而忽略了成绩背后的意义。而很多中等生,会真正踏实下来研究喜爱的科目。有的中等生虽然没有傲人的成绩,在班级中属于被忽略的群体,但他们有更强的心理素质,抗压性和抗打击能力都更高。这种心理素质是中等生最大的资本,一旦有了良好环境的激发,他们会迅速成长起来。

  教育需要一定的压力

  新京报:近几年,减负的呼声和政策频频出现,你如何理解减负的真正含义?君谊又是如何实现压力和平衡两种教育的发展?

  陈媛媛:我一直认为没有压力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我们中国有中国的国情,不能一味照搬国外的教育,教育要适合中国的国情。我们国家大多数孩子的家庭教育不完整。因为他们多是独生子女家庭,没有兄弟姐妹,这本身就缺少了一种锻炼,一种人际交往训练。这些孩子在家庭生活中得不到适当压力的训练,这部分训练会由我们教育工作者科学地完成。其实,压力和减负并不矛盾,我们施加的并非是学习的压力,而是行为习惯的压力。我们认为一个学生如果不能发自内心地想学好,是不可能真正学好的。我们改善的更多的是学生内环境。当一个学生找到了方法,找到了学习的内心动力,找到了兴趣,我们相信,不用加负,学生也能学得很好。

  新京报:君谊中学也有国际部,现在也有评论称,一些国际班或国际学校提供的是“洋应试”而非国际化教育。你所理解的国际化教育的内涵是什么?

  陈媛媛:我认为国际化教育至少有两个目的,第一吸收国外教育的精华,让学生享受到发达国家更先进的科技水平,感受教育公平。第二个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融入国际环境,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都能愉快地生活、求学。我们很多家长看重西方的教育,就是因为西方教育中无处不在的对人性的看重和关爱,以及自由的学术氛围。其实我们国家的教育也在向着这个方向努力。但是我们有现实的国情,有太多的受教育者,教育资源不足也不平衡,所以,在国内要想实现发达国家那样的教育平衡与自由,还有很漫长的路要走。

  【获奖感言】

  回想三十年走过的教育之路,我切身地体会到教育工作中的付出,以及教育工作本身所需要的认真与执著。感谢本次活动组委会对我工作的认可。我将继续努力,为民办教育事业奋斗终生。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