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处理不能城乡有别
近日,媒体对北京的“垃圾围村”现象进行了报道,一些农村居住区,被非正规的垃圾填埋场所包围,据报道,这样的非正规填埋场全市共有1011处,总面积超过2万亩,垃圾积存量8000万吨左右。
如果不是看新闻报道,人们很难想象出,在北京竟然有这么多人在肮脏的垃圾堆上生活。
这些垃圾场的形成有历史原因,但根本上,这是垃圾处理的城乡有别所造成的。
据悉,北京农村和城市执行的是两种不同的垃圾处理方式。在城市,垃圾是由社区物业负责,物业向居民收取物业费,同时与环卫部门达成运输清理协议。而在农村,垃圾处理是由村里完成垃圾的收集、运输,然后运到垃圾处理厂。但许多村委会无钱又无权,无力承担处理垃圾的职能。
所以,破解“垃圾围村”现象,需要从资金保障和管理机制上,实现城乡垃圾处理的统一,让城乡接合部以及广大农村的居民,也能享受到平等的公共服务。 □周立才(市民)
盗采铁矿为何屡禁难止?
日前新京报记者调查发现,在密云县达岩村,个人租用大型机械非法开采运输铁矿仍禁而不绝。采矿、盯梢、运输、贩卖,各有专人负责,已形成了黑色产业链。
尽管盗采者声称,都是“偷偷摸摸地挖”,可一进村,就能听到挖掘机凿山声;有矿石场面积有4个足球场大小,粉碎后的砂堆约有4层楼高;在卫星定位图里,也不难看到,山林之间有五六处已呈块状的黄褐色。遗憾的是,盗采行径这么明目张胆,却无人管束。
非法采矿,是践踏法规,也损害了公众的环境权益。盗采者建立“盯梢—跟踪”的防范网络,固然缜密,可它能存续良久,还跟治理懈怠有关系。新闻中就曾提到,有两辆运矿车就停在村委会附近;当地部分路面也被矿车碾轧变形,沿路还有铁矿矿渣……可村委会及监管部门似乎“不知情”,这令人心生疑窦:是盗采行径太隐蔽,还是监管触角太迟钝?涉事部门是否有渎职之嫌?
据悉,相关部门已介入调查,依法惩治盗采者,确有必要,同时,也应严查相关管理者有无渎职。只有提升监管敏感度,才能有盗采必查,逢违法必究。 □仲鸣(媒体人)
教师损人即解聘,如何执行?
据悉,月底前,东城区将公布教师“道德底线”具体标准,“触线”教师将直接解聘。对学生体罚、言语“损人”的教师都属于触犯师德“底线”,将被立即解聘。(据9月9日新京报)
对体罚学生的教师给予解聘,这自然无可厚非。但将教师言语“损人”也纳入可被解聘的师德底线的规定,怎么操作?
首先,“损人”言语本就存在理解弹性,语气的微妙变化也能带来语义变化,无法形成界定标准。再者,每个人的语言交流本就多元并且已成习惯,有些无意之言虽然看起来是损语,但在实际运用中却并无恶意。如此,便很难形成言语“损人”的界定标准。
其二,此外,因为可能会触犯师德底线而被解聘,老师就会谨小慎微,在师生交流之中,老师得先注意琢磨用语,如此会不会造成不必要的交流困境。 □文峰(市民)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