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6:新艺术特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06:新艺术特刊·特别报道

人民英雄纪念碑 十万群众观摩为浮雕提意见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新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公共艺术工程。它位于天安门广场,北侧为天安门,南侧为毛主席纪念堂,西侧是人民大会堂,东侧为国家博物馆。 图/CFP
浮雕右下方,老农正从树洞里掏出手榴弹放在担箕中。图/CFP

  新中国成立前夕,著名雕塑家滑田友给北京市建设局写信,建议在天安门广场建设一座雕塑建筑合组的纪念碑,并强调这一纪念碑应尽可能具有中国民族性的特点。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决议:为纪念新旧民主革命时期牺牲的烈士,在首都天安门广场兴建一座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毛泽东亲自为纪念碑奠基,就此拉开了新中国成立后最具代表性的大型公共艺术工程的序幕。

  历经9年施工建设,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碑身高37.94米,碑基占地约3100平方米,含地基总重约10000吨。即便在“三反”、“五反”运动期间,为保证纪念碑的建造质量,前后共花费了起码500万元人民币。

  建筑师与雕塑家博弈

  1958年5月1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落成。比纪念碑原定落成时间晚了两年半。

  中央美术学院副教授殷双喜对纪念碑兴建过程做了详细研究,他告诉记者,纪念碑兴建委员会工程事务处计划在1955年国庆前完成工程建设,之所以延期,是因为当时在兴建委员会内部发生了争吵。

  1952年,建筑师和雕塑家围绕纪念碑的顶部该是什么样子产生意见分歧。建筑师多主张用“建筑顶”,而雕塑家当然力挺“群像顶”。反对建筑顶的认为这种“大屋顶”的形象太古老;而反对群像顶的理由是在40米的高空看不清细节,另外光线会在群像身上形成阴影,不美观。直到1954年11月6日,时任北京市市长的彭真指示碑顶采用“建筑顶”,如现在可见,人民英雄纪念碑的顶部采用了梁思成主张的“阙”,属于中国古建筑中的一种特殊类型。

  之后他们又就浮雕尺寸再度发生争执,雕塑家要求加宽浮雕部分,否则对碑文内容的表现不够深刻,一番博弈,建筑师以“挺拔高耸”为由又迫使雕塑家让步。

  1954年国庆节后,有一些领导认为正在建设的纪念碑太瘦太高,提出了为碑身“增肥”、“缩短”的要求,负责人刘开渠经开会研究后决定,维持原方案不变。“当时专业人员有自信,敢于把领导的意见顶回去。”殷双喜说,这样避免了大型建设中的随意性。

  毛泽东指示正面朝北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刻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由毛泽东题写的大字,背面的碑文由周恩来手书,在碑身左、右两侧刻着以红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装饰性花纹,纪念碑的高度比天安门城楼略高。

  关于“人民英雄永垂不朽”这几个字,毛泽东一共写了3幅,还关照雕刻专家们多提意见,如果觉得写得不够好,他可以重写。最终专家们从3幅手书中分别挑出了这8个字,放大20倍刻在碑心石上,单单一个“永”字就可抵一间屋子高。

  背面的碑文是由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接下书写的任务后,周恩来每天早起后第一件事就是练习一遍碑文,他前后一共写了40多遍,挑出自己最满意的一幅交付工人。整个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两。

  纪念碑最初背朝天安门,因为按照中国一直沿袭的南阳北阴传统,它本应面朝南,当时图纸也是一直这么规划的。1953年10月,用于题字的碑心石已经从青岛运来,正在吊装时,毛泽东在天安门上看了一眼,说:“干吗庙门都朝南”?于是纪念碑以“扭转乾坤”之意来了个180度大转弯。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正面是朝北的,这也方便了从天安门出来的群众能第一眼就看到毛泽东题写的鎏金大字。

  做浮雕拿掉“个人英雄”

  殷双喜研究认为,纪念碑的完成体现了人民性、民族性和整体性的三个重要特点。

  党和国家领导人与民主人士相当关心此项公共艺术工程,他们经常来工地视察,但从不随意发表意见。邓小平有一回带女儿来,一下车他就说,“我不是代表领导来审查的”;周恩来也经常来广场遛弯,他说:“我就是来看看,不提意见”。

  细看须弥座束腰部镶嵌的浮雕,会发现根本没有一个能够指认出的具体人物,在《虎门销烟》、《金田起义》两幅作品的浮雕小稿设计中,原有林则徐和洪秀全的形象,后来这些“个人英雄”都被拿掉,突出了人民群众的形象。

  浮雕定稿前,兴建委员会曾停工三天,组织十万人到广场上观摩提意见,然后集中意见加以修改。

  包括“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名称也参考了群众的意见。纪念碑最初的名称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1953年10月21日,在面向社会征求意见而举行的纪念碑碑形设计资料展上,有6位人民解放军坦克兵说,纪念碑纪念的是中国革命史上各时期的人民英雄,必须把“首都”两个字去掉。

  【幕后】 浮雕写实刻画战争

  纪念碑浮雕采用了写实性艺术语言。革命艺术家张松鹤来自解放区,他做的“抗日游击战争”(左图)是8块浮雕当中人物最少的,由青松和高粱构成了风景画式的背景,张松鹤认为这才符合游击战的特点。细看浮雕右下方,一位老农正从树洞里掏出手榴弹来放在担箕中,充满生动的战争背景。

  刘开渠做“胜利渡长江”时,特意就渡江战役所使用的武器询问了陈赓,又把原本看上去有三十来岁的战士形象刻画得更加年轻。

  本文参考殷双喜《永恒的象征——人民英雄纪念碑》一书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郑淇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