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建成北京第一个百货大楼起,王府井就成了全国闻名遐迩的商业街。为迎接国庆50周年,1997年北京市政府决定加快王府井商业中心区的建设和整治。
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与王府井大街开发建设管理办公室,以“历史性、艺术性、趣味性、融合性”为要求,联合向社会征集王府井大街的雕塑方案。
据北京城市雕塑建设管理办公室主任于化云回忆,那年从王府井大街的南口到北口,共计征集到数百件作品。这其中就有后来中标的仲马、史抒青、郝重海、时宜、琴噶等人的作品。
最终建成了一批融合民族特色的雕塑,尤其首次建设了没有任何台座、围栏的雕塑,得到社会关注和好评。
设牌匾因缺形象识别符号
仲马、史抒青、郝重海是上世纪90年代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三位雕塑家。他们联合了央美教授时宜、自由艺术家琴噶一起组成团队,并根据每个人的艺术风格进行分工。“老师来做写实的作品,理发、弹单弦就给老师来做。琴噶的《拉洋车》不是一个写实的雕塑,它中间的杆是断开的,留给人以想象空间,他的寓意是要表现一个时间、历史的概念。剩下的就由我们几个人来做,我们是根据艺术家自身擅长的手法与风格来分工的”,仲马介绍说。
王府井大街整治的前两期工程分别于1999年和2000年完工。第一期工程中,仲马、史抒青、郝重海设计了王府井的牌匾和井盖,时宜创作了《理发》、《单弦》,琴噶创作了《拉洋车》。
仲马表示,当初想出《王府井牌匾》创意的起因是“好多游客站在王府井还问‘王府井在哪儿’,因为没有一个形象的识别”。这幅牌匾以商业牌匾的样式,将12个涵盖衣、食、住、行的王府井老字号商家表现在其中。“手法用的是中国传统的锻铜工艺。当时的路牌不会做成牌匾的样子,而商家的牌匾又不会出现浮雕。所以老牌匾的表现形式在当时是很现代的。”
取消台座洋车一年坏七次
《理发》、《单弦》、《拉洋车》是以清末民初时期东安市场商贩云集的老照片为原型创作的。三件雕塑与周边环境融于一体,具有极强的历史感与互动性,是王府井大街上最受欢迎的雕塑。但最初安装时,这几件雕塑在内部讨论中争议最大。
“争论的焦点是要给它们做多大的台座,因为在这之前的雕塑一般都会加个台座——起到对雕塑保护的作用,也提示游人不要踏上去。”于化云回忆,讨论特别激烈,他当时是坚持取消台座,因为“这些雕塑做的就是生活中的一瞬间,你把黄包车架在台座上,让人怎么骑?”讨论中还有人提议,要不在雕塑四周圈起一条软链,于化云也不认同,他不希望割裂民众与公共艺术品之间的距离。“后来我承诺,一年之内坏多少次我修多少次,这才平息了各方面的声音”。
没有台座、围栏的雕塑一经问世,就得到好评。铜雕《拉洋车》落成第一年,游人还得排队才能登上车照相,结果一年内就修缮了7次。由于铜质地软、易坏,后来为保持稳定还在车两侧增加了两根支架。
雕塑与环境日渐不相融
与第一期主打的厚重历史感不同的是,在2000年的第二期王府井大街整治工程中,《火树银花》、《童趣》、《大掼篮》几件具有时代感的作品应运而生。
《童趣》雕塑位于老字号同升和鞋店门口,造型是四个孩童在试穿一双大皮鞋,造型相当有趣。在《童趣》落成后一年,同升和鞋店的老板告诉于化云,店铺平均每月的营业额增长了七倍。
位于灯市西口的《火树银花》和利生体育商厦外墙玻璃上的《大掼篮》则是两尊现代风格的雕塑。灯市西口原来是老北京城里的灯市,当时不少创作方案也是围绕各式各样的灯具展开的。仲马和其他团队成员注意到当时沿街种植了许多银杏树,就以银杏叶子为元素设计出《火树银花》,在不锈钢材质基础上做尝试和延展,最后打造出网状金属材质的银杏叶。
《大掼篮》所在的利生体育商厦是当时亚洲最大的体育商场,仲马等人以中国男子篮球运动员的形象综合设计出这个作品,它采用现代广告的手法、雕塑的语言,为体育商场“点了题”。而在确定方案以后,不少商家找上门来希望在运动员胸前做广告。“这是公共艺术,任何广告都不允许”,于化云说。
王府井大街城市雕塑的一大特点就是“落地”,即与周边生活环境高度融合,成为整体环境的有机组成。当年这组群雕,成为全国各地效仿的城市公共艺术品。但近年随着王府井街道拓宽,高楼拔地而起,商业与景观的结合性也随之弱化。
2007年,因女子百货拆迁改建,原王府井牌匾没有足够的安放空间而被取下,如今在王府井看到的牌匾是,2010年由仲马等人设计的新牌匾。
《大掼篮》的命运同样短暂,这件作品早在2008年就被拿下,取而代之的是一尊由赞助商出资的Q版姚明像。这尊雕像也没能“存活”太久,随着2011年7月姚明正式宣布退役,悄然从王府井商业街消失了。
【幕后】 施工时发现“王府井”
据于化云介绍,在王府井大街整治施工的过程中,意外发现了一口井,于是决定以此为题创作雕塑。“交上来很多方案,比如手摇井,但考虑到这处道路太窄,做起来影响通行,最后就采用了现在这个平的方案(左图)”。
传统的井盖是圆形或六角形,仲马等人在构思井盖时,融入了传统意象,最终设计出古色古香的盘龙浮雕状井盖,并将相关历史文字镌刻其上,直径1米,材质为铸铜。发现井眼,设计井盖,“王府井”这三个字更加名副其实。在游人如织的王府井大街上,这块看似不起眼的小小井盖,总是吸引着一群游客围观。近年来,由于井盖磨损严重,在井盖四周牵起了一条软链。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