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0:新艺术特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10:新艺术特刊·特别报道

城市雕塑 当代公共艺术的重灾区?

2013年09月11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飞天女神》花堆雕塑
望京熊猫雕塑
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主题雕塑
《日晷针·东方之光》景观雕塑
五羊石像
《孺子牛》铜雕
宋庆龄雕像
贴金老子圣像
《扶老》雕塑

  城市的抱负从其公共空间的文化艺术便可看出。在中国,城市雕塑几乎与公共艺术同名。我们自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起,便有了城市雕塑,但作为公共艺术概念的城雕,却是近十多年的事。

  如今,中国城雕在各种艺术理念下,从此前空泛的雕塑语汇,转型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注和对真实世界的表达,但在权力、艺术和公共性各方诉求下,目前的城雕仍更多地偏向功利性和庸俗化。实际上,市民生活、城市历史文脉、空间关系等都应该成为城雕的考量指标。

  近十几年来,随着艺术市场的火爆,不少公共雕塑表现出对娱乐式大众审美的迎合,走向功利性和庸俗化。各地山寨城雕流行,到处都有几根柱托起的不锈钢球,或是“火箭”加“原子结构”的科学雕塑,又如几何体的飘带、浪花……而近年来出现的雷人雕塑更是遭网友热议。

  2011年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老子圣像高达28.09米,重60吨,贴金多达33公斤黄金,总投资2588万元。2012年,湖北省襄阳市斥资百万元,以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中“襄阳大战”故事人物为原型,建造郭靖黄蓉“射雕情缘”像。舆论聚焦于小说虚构人物将其符号化、具象化的意义究竟何在?而2011年桂林一社区摆出的“扶老”雕塑、重庆永州章子怡雕塑、江苏镇江的“运河之母”雕塑等都因造型雷人,而遭到了网友们的质疑。

  于是有了艺术评论家顾振清对“中国城雕是中国当代艺术的重灾区”的忧虑,“它们互相雷同,这种套路已经走到某种死胡同。”

  全国城雕委艺术委员会主任、中国雕塑院院长吴为山告诉记者,当前的城市雕塑在向“更高、更大、更贵”发展的同时急切需要反思。表面上看,新建城雕体量越来越大,尺度越做越宽,但缺少城市雕塑的文化规划,各地题材雷同;或者是“把西方创作的意识形态视为国际化的标准”,拿来西方抽象雕塑的形式与内容概念,照搬西方“凯旋门”或“维纳斯”,却因没有思想而成为没有根系的“插花艺术”。

  什么样的城市产品能在城市空间中生存,往往由城市管理一把手个人拍桌子决定,长官意志成为最大的衡量标准。

  为此,雕塑艺术家陈文令甚至预言,暴力美学盛行之下,中国城市雕塑将在未来迎来大拆的十年。事实上,不少城雕如今已经在上演刚诞生便夭折的厄运。乌鲁木齐市的花堆雕塑“飞天女神”,由于公众对此恶评连连,仅过了12天就被悄然拆除;刚刚过去的7月,有媒体爆出投资约1.2亿元人民币的巨型宋庆龄塑像,建造工程尚未完工即进入拆除阶段。

  陈文令指出,衡量好的城市雕塑的标准中有一条便是与大众的互动性,这便意味着城雕的生命力更多地在于自己如何被大众欣赏、谈论,被大众认可。

  2012年8月6日,乌鲁木齐市落成花堆雕塑《飞天女神》,高约18米,重40多吨。“女神”脚下堆满了各色鲜花,下半身用黄绿相间的五色草堆砌,上面还分布着灌溉喷头。女神的上半身向西边倾斜,右手抓着花带伸向前方,左手半举。女神面部浓妆艳抹,身体上挂着丝带和彩球。公众对此恶评连连,导致“女神飞了”仅12天后就被悄然拆除。

  【陈文令点评】

  城市雕塑在审美上是一种关系美学,地方放错了就觉得不美了。这一作品的造型很民间、民俗,如果是放在乡野、农舍或者是庙会可能会好些。可是放在乌鲁木齐市三屯碑巴哈尔路这一并不民俗的地方,就对周围的环境没有互动,对这一城市空间而言破坏性太强。

  被称为望京新地标的熊猫雕塑,在2012年11月23日放置于京顺路与广顺南大街交叉路口,高约4米,形象为一大一小两只熊猫坐在石墩上。

  此前,望京街道联合望京网发起对新地标网络投票时,在8个方案当中,熊猫的得票率最低,约为4.2%。但地标项目负责人认为,相比较其他参与投票的方案如“荷漪涟涟”、“三鱼映辉”,熊猫形象通俗易懂,该方案更易于描述,中外通吃。而至于城市雕塑究竟应该发挥怎样的功效却很少在考虑之中。

  【陈文令点评】

  这一雕塑作为公共艺术是不成功的。它与地缘变化、社区公众都没有关系。放在那里没有理由,因为望京既不是动物园,也不是自然保护区。

  此群雕为2005年开始进行创意,雕塑作者吴为山,用表现悲怆主题《家破人亡》、《逃难》群雕(十组人物)和《冤魂呐喊》构成三组雕塑互为相关,为纪念馆拉开了历史悲剧的序幕。随2007年12月13日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扩建工程竣工而亮相。

  【吴为山点评】

  众多城雕中表现革命、反压迫的有很多作品。此件作品体现了一种悲壮,强调对历史的反思,是站在历史高度、人民祈求和平的角度来创作的。这在历史题材的刻画上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东方之光》位于上海浦东世纪大道,竣工于2000年4月,耗资近600万。其造型基本上脱胎于中国古代的计时工具日晷,这是作为标志性雕塑在表意层面上的需要,融入了设计师对古代文化符号的改造。世纪大道的规划者法国人夏邦杰,他把《东方之光》摆放在世纪大道和杨高路交会的开阔地带,方圆一公里都没有高的建筑,令这件作品占尽风光。

  【顾振清点评】

  这件雕塑将中国的日晷这一科技发明进行形式转化,用抽象语言来表达。这是当代雕塑中的一种经典表达。

  广州俗称“羊城”。《五羊石像》由岭南著名雕塑艺术家尹积昌、陈本宗、孔繁纬创作,建于1960年,位于越秀山木壳岗。如今,五羊石像不仅成为当地著名景点,更是城市象征。五羊石像高11米,用130块花岗石雕刻而成。石像中大山羊居中,昂首远眺,口衔谷穗,羊角伸向半空,身边簇拥着四头形态各异的小羊,再现了羊化为石,把稻穗赠给广州人民的传说。2001年8月13日,五羊石像被雷电击去一只角,后来已修复。

  【吴为山点评】

  作品反映出城市的历史和记忆。

  1984年7月27日,著名雕塑家潘鹤的作品《孺子牛》落成。潘鹤的灵感来源于勤劳勇敢的特区建设者,他们身上具有“牛”的精神。《孺子牛》原先位于深圳市委大院,但由于太多市民进进出出和雕塑合影,1999年,深圳市委常委会决定,将这座象征着特区开拓精神的铜雕,整体迁到大院门口外的花坛上。同时,市委大院围墙后退10米,为市民腾出一块绿地,方便群众、游客和《孺子牛》合影。

  【吴为山点评】

  艺术家非常巧妙地反映了时代的变化和进步,这件雕塑成为改革开放的标记。

  2011年11月3日,高达27米的宋庆龄雕像现身郑州郑东新区。这座雕像由河南宋庆龄基金会为献礼辛亥百年定制。雕像主体由1787块近1米高的石材堆砌而成,可比8层楼高。雕像的800平方米基座将设计成会议厅,可容纳600多人参加会议。不过河南省宋基会否认这是宋庆龄雕像,只称雕刻的是“黄河女儿”。

  更令人惊愕的是,这样一项浩大的工程尚未完工,即进入拆除的流程。据雕像的一位材料供货商透露,雕像造价在1.2亿元左右。从2012年初宋庆龄雕像停建,到完全拆除,河南宋基会都未对项目相关事宜进行披露。

  【陈文令点评】

  暴力美学盛行之下,中国城市雕塑将在未来迎来大拆的十年。生产线下这类标准化雕塑在未来难逃拆掉厄运,而现在的城雕被拆仅仅只是个开头,未来还要拆掉更多。

  2011年,河南省灵宝市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竖起了一尊老子圣像,高达28.09米,重60吨,为紫铜锻造贴金,总投资2588万元。据景区工作人员透露,单单老子像的贴金就达33公斤黄金,全身金光闪闪。老子圣像是函谷关景区提升工程的一部分,未来函谷关历史文化旅游区将打造为吃住行游购娱配套齐全的综合型旅游目的地。

  有网友质疑,老子穿着如此奢华的黄金衣服,有悖于老子思想。也有网友说,老子圣像实际花费并没有那么多,之所以对外夸张宣称,是为了炒作宣传。

  【顾振清点评】

  我们对民间艺术营养的吸收也注重浮华、夸张的部分,而经典东西却很少有所体现。为此城市雕塑在发展中在审美图式上要找到真正的范本,必须对中国传统精神进行盘活、整理。

  尊老爱幼一向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看到2011年广西桂林某小区里的一座名为《扶老》的雕塑,大家都会面红耳赤。雕塑为左右两个一丝不挂的女子抱着中间一个同样裸露的男子。雕塑底部刻着的作品说明为:“左为其妻子,右为其媳妇,寓意一家和睦,和谐共处,相互扶持,敬老爱老尊老”。

  雕塑展出后,在小区业主内部反响很差。有人说现实生活中很少会出现妻子和媳妇一起抱着男子的场面,如果雕塑作者执意要维持此造型的话,至少让三个人像“穿”上衣服。

  【顾振清点评】

  大黄鸭作为成功的公共艺术是因为其呆萌、动画的表情是经典的美学图式,让公众在怀念童年时达到一种心里治愈。而我们的城雕则太忽视美学的原则,创作作品显得过于无厘头。

  C特10-C特11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新京报制图/师春雷

  图/CFP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