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来京顺势推新书《大繁荣》
新京报讯 (记者姜妍)“没有得诺奖前,我从没感到过疲倦,但是现在我总觉得累。得奖后我总是在旅行,如果不是在旅行,那就是在准备去旅行。”200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埃德蒙·费尔普斯日前带着自己的新书《大繁荣》在京亮相,谈到得奖几年来自己生活的改变时,他如是说。
费尔普斯当然有理由疲惫,短短五天时间里,佛山、常州、北京,一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而他今年已经年满80岁。
新书核心两个字:创新
由中信出版社推出的与英文版同步的《大繁荣》是一本有着35万字的厚书,但其实费尔普斯最核心要讲的内容归纳为两个字就是——创新。包括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得在内的一代德国历史学派经济学家认为,一个国家的物质进步都是靠科技力量推动,但费尔普斯反驳了这一观点。“从科学主义观点很难解释为何美国能相继超越法国、比利时,最后取代英国的领先地位,因为当时的美国在科技领域处于落后地位,最不容易接触新的科技发现。更大的挑战则是如何解释荷兰和意大利的落后,它们的科技很发达,却长期徘徊在现代社会的大门口。”
而费尔普斯给出的答案是创新,“当一个国家的经济进入现代化以后,就不只是生产现有的某些产品和服务,而更多地转向构思和实践新创意,试图创造过去不能生产甚至从未想象到的其他产品和服务。”他认为,现代经济及其带来的“辉煌历史”现在都处于危险之中。这种危险包括腐败和急功近利以及对既得利益者的保护,这些都增加了创新的难度,新的创意者很难进入市场。他还认为布什的减税政策导致的赤字扩大给当时的创新和投资带去的破坏无法估计。
分析创新对中国贡献
关于创新的建议,费尔普斯同样也提给了中国,“我2004年之后来中国比较多,中国一直在借鉴学习美国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我也看到有些中国企业对技术、市场有很好的理解,有独立创新精神。但问题是,这些企业对中国整体经济增长的贡献有多大?在美国,不仅仅是硅谷在创新,而是全美都在创新。我有两个同事统计中国每年的经济增长,有两个百分点来自创新,但问题是,我觉得这个数据有些夸大。”
在《大繁荣》的末尾,费尔普斯说,各国必须反击最近几十年来令人窒息的传统价值观的蔓延,复兴鼓舞人们勇敢追求丰富生活的现代价值观,这样一个大众的未来才会到来。
■ 对话费尔普斯
天才不会被忽视
Q:有什么类型的书是你绝对不看的?
A:我不读金融书,但是我读金融类的报纸。我年轻时很喜欢读侦探小说,柯南·道尔啊,阿加莎·克里斯蒂啊,还有菲利普·马洛,不,菲利普·马洛是小说里的人物……这个作家的名字我想不起来了,他笔下的故事都发生在洛杉矶(注:作家是钱德勒)。我已经很久没有读小说,我总想要试着读些,但我总做不到。
Q:你最喜欢的一本小说是?
A:最喜欢的还是《呼啸山庄》吧,这本书我在《大繁荣》的第三章里提到了。
Q:你觉得存在天才被埋没的事情吗?
A:我记得我在耶鲁读书的时候,有一天的下午我和我的导师一起在校园里散步,我抱怨了一些我认为我应该得到但没有得到的东西。他停住了脚步跟我说,有件事永远不会发生,就是一个真正有才能的人,会被世人所忽视。
Q:有什么新的公司、新产业是你现在关注的?
A:特斯拉,我也希望中国能够对特斯拉打开大门、敞开怀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