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书评周刊·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书评周刊·文学

台湾自然写作代表作家书写环保与科幻题材小说

《复眼人》与台湾的环保话题

2013年09月14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吴明益 1971年出生于台北,现任东华大学华文文学系教授,台湾自然写作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散文集《迷蝶志》《蝶道》《家离水边那么近》,短篇小说集《本日公休》《虎爷》《天桥上的魔术师》,长篇小说《睡眠的航线》《复眼人》。曾四度获时报开卷年度十大好书、《亚洲周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说、台北国际书展小说大奖,金石堂年度最有影响力的书、博客来华文创作年度之最,《联合报》小说大奖等等。

  从台北到宜兰的高速公路,汽车在连绵的山区穿行,要经过一段长长的“雪山隧道”。

  当年开凿这条隧道的时候,遭遇了严重的工程困难与很多人的反对。作家黄春明誓言说,一辈子不要走这个隧道,如果他死在了台北,希望大家不要把他从这个隧道运回宜兰。不过,最终他还是因为怕耽误一场演讲过了这条隧道。如今,大家都要翻山越岭,去到东部海岸,观赏那里壮阔的海洋、高耸的群山,及台湾最多样的族群文化。因为中央山脉阻隔的关系,那里曾是遥远又难以抵达的美丽之地。

  吴明益新作《复眼人》的开篇,便是叙述“雪山隧道”崩塌的灾难场景。这部多次获奖、融环保与科幻于一体的小说,很难用一个准确的定义去概括。吴明益不认为自己写的是环保题材的小说,他说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便抛弃了“环保”这个词,因为它非常的人类中心主义。

  8月底,在腾讯文化组织的台湾文化考察行中,记者在穿越了“雪山隧道”,饱览了辽阔的东部海岸线后,与吴明益相约在台北的“紫藤庐”茶叙。我们的对话,便是从这段“雪山隧道”开始的。

  灵感:“雪山隧道”

  “雪山隧道”打通之前,台北人到宜兰,走的是北宜公路。翻山越岭,九道十八拐,沿途不断地转换风景,远远地能看到海湾。这条公路曾经是男女约会的好地方。黄春明在宜兰办了一个杂志,名字就叫《九弯十八拐》。

  “雪山隧道”开通之后,宜兰的人文与自然生态发生了改变。

  “以前,台北到宜兰,感觉要去一个遥远的地方,带着某种浪漫的想象。如今,只需经过一个隧道,与当年不断地转换风景,人们的情感和态度是不同的。所以,黄春明觉得,这个美好的东西被毁灭了。”

  提及“雪山隧道”对自然生态的影响,吴明益说这是他小说创作的灵感之一。“这个山含有大台北地区的水脉,开了隧道之后水脉就流掉了,流掉之后会导致地下水位下降。台湾的地下水位下降是很严重的问题,因为整个西半部越来越低,台风来的时候造成海水倒灌,之前是没有那么频繁的。”

  吴明益称,宜兰的田地现在被割成一块一块地卖给了台北人,盖成了一栋栋的别墅,所以宜兰现在有很多的“假农夫”,领着农民的保险费和务农津贴。台湾一直在讲要提升粮食的自给率,现在自给率只有10%左右,政府的目标是提升到30%。如果世界经济发生动荡的话,粮食是一个大问题。

  未来一个更严重的问题,是想种地已经买不起地了。吴明益给记者算起了经济账:一坪地在他任教的位于花莲的东华大学旁边,可能要7000到10000块,可在二十年前时,3000多坪才5万台币,农夫可以种得起。现在一坪地1万块,农夫买了3000万的地连自己都养活不了。

  作为一个自然生态的观察与写作者,吴明益早早地在学校旁边买了一块土地,闲暇时耕种,完全不用农药。“依靠自己种植吃菜的话会饿死,因为你都不下药,你要对抗的东西很多,所以我更觉得这种体验有意思。以前带着相机到野外去,生物不是你的敌人很清楚,但如果你是农夫的话,很多生物是你的对手。”

  二十来岁时,有闲的吴明益带着相机在野外,跑遍台湾观察各种蝴蝶,写出了《蝶道》《迷蝶志》,还观测溪流河岸的生态,写出了《家离水边这么近》,成为台湾自然写作的代表作家。

  “比如蝴蝶要产卵在菜叶上?”想起他写过《迷蝶志》,记者问道。

  “对。你会有新的纠结出来,你会找到一个新的相处之道,这是我更年轻时写那些作品没有办法体会到的。喊口号很容易,深入进去之后会发现各种问题,面对时心态更复杂。”吴明益回答。

  灵感:“垃圾涡流”

  触动吴明益写作《复眼人》的另外一个事件是“垃圾涡流”。

  2005年,吴明益看到一则国际新闻,报道太平洋上有十个加州大的“垃圾涡流”在缓缓漂流,科学家还没有找到解决的方法。那时候还没有谷歌地图,没有卫星照片,吴明益觉得难以置信,太不真实了,但这件事一直搁在了他的心底。

  在野外,在海边,这些人类遗弃物聚集成岛的形象,会时常涌现在他的脑中挥之不去。渐渐地,吴明益想象这个岛出现了一个少年,名叫阿特烈,《复眼人》小说有了雏形。后来,吴明益读了一些人类学的作品,就想象让南太平洋上的小岛少年漂到台湾来,让两个文化产生一些对话。于是,这些“垃圾涡流”组成的岛,在漂流中撞击了台湾。

  小说创作时,台湾还没人关心“垃圾涡流”的问题,如今,媒体慢慢开始关注报道此事,一些年轻人也在参与“垃圾涡流”的国际计划。在全世界,各国都在提出一些计划来解决这个问题。

  现实中的“垃圾涡流”,由于被海浪不断地瓦解,不会形成岛屿,而且在洋流研究上,是不会撞击到台湾的,吴明益是打算把“垃圾涡流”当做一个隐喻。“我觉得这在整个地球都是很荒谬、很古怪的事情。这很像台湾岛上发生的环境问题,这个岛就这么小,任何环境问题摧毁的绝对不是一个小地方,整个岛都要受影响。”

  《复眼人》小说承载的东西,当然不仅是一个简单的环保问题,吴明益考虑更多的,是人类之间的相互依存,人文与自然的关系。

  十来年前,吴明益写过一个短篇同名小说,里面引用了现实中的故事——据说俄罗斯人曾经打算把月球毁掉,因为科学家认为把月球毁掉之后地球会发生偏移,俄罗斯的土地就会变得适合种植,至于其他国家的死活,就不管了。

  “未来真的有一个国家要这么干了,那些关于月亮的神话,中国的,印第安人的,就没有了。我们小时候指着月亮的时候,妈妈都说,月亮晚上会跑过来割你的耳朵,如果你指甲没有剪干净,晚上睡觉抓痒的话,隔天你会以为是真的,那时的心灵感受真是难以言喻,就好像大自然是活的一样。”吴明益说,消失的不仅仅是月亮,而是整个文化体。

  灵感:“复眼人”

  复眼,是一种由不定数量的单眼组成的视觉器官,主要在昆虫及甲壳类等节肢动物的身上出现。

  年幼时,吴明益喜欢到处观看昆虫,并向老师提出很多奇怪问题:为什么我们不是复眼呢?那样的话,视觉能力好,捕捉能力又强。拥有“复眼”,是吴明益童年时的浪漫梦想。如果一个眼睛可以看到一个世界,那3000个复眼,就可以看到3000个世界?

  长大后的吴明益明白,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视觉演化系统,于是童年时的梦想,便通过小说中的人物来承载。透过“复眼人”的眼睛,我们看见了成千上万个世界,山的世界,海的世界,动物的世界,植物的世界……人类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再单一,不再局限。

  对于台湾轰轰烈烈的各种环保运动,吴明益一直非常关心且有自己的思考。记者在街头目睹了岛内民众正在上演的反核运动,吴明益称,从人文的角度来看,被选为永久核废料储存场的地方,未来几万年等于死掉了,文化就消失了,核电会摧毁的是未来。另外,核电厂几十年就会出一次问题,用人类演化的历史来看,其实非常频繁。人类演化几万年,几十年就出一次事,这个比例是很高的。人类再演化一万年,会出多少事?

  “文学有一种力量就在这个地方,世界上发生了很多残酷的战争,没有科学家阻止过战争,但文学家的作品有时候真的发挥了某种力量让人家向往和平,让读者希望战争不要再来。”吴明益觉得,自己最终写的其实是人和人之间的情感依附关系,即使不谈环境问题,它还是依旧存在。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