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文化新闻·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文化新闻·重点

史蒂凡·米库斯登陆上海爵士周,十月来京演出

爵士乐传奇厂牌ECM首次来华

2013年09月18日 星期三 新京报
分享:
德国音乐家史蒂凡·米库斯(大图)和英国著名爵士乐歌手诺玛·温斯顿(小图)演出现场图。
德国音乐家史蒂凡·米库斯(大图)和英国著名爵士乐歌手诺玛·温斯顿(小图)演出现场图。

  9月13日至20日,2013上海豪雅爵士周在梅赛德斯-奔驰中心举行。参与的艺术家阵容中出现了全球当代音乐录制与出版的最重要独立厂牌ECM的两组音乐家,吸引了众多乐迷的瞩目。其中冥想色彩浓郁的器乐多面手史蒂凡·米库斯(Stephan Micus)的亮相,引发了较大反响。

  七旬爵士女声为爵士周揭幕

  ECM旗下的七旬英国爵士歌手Norma Winstone领衔的三重奏为此次上海爵士音乐周揭幕。不巧当日演出前突遭雷雨,演出场地梅赛德斯-奔驰中心内的Mixing Room里都进了水。

  Norma 三重奏由英国歌手Norma Winstone、意大利钢琴手Glauco Venier,以及负责低音黑管和高音萨克斯风的德国乐手Klaus Gesing组成。 Norma三重奏让The Mixing Room室外的闪电雷鸣隔离开来,Norma干净素朴的嗓音,与Glauco 简约、略带悬疑色彩的钢琴,Klaus 的低音黑管,一同带出室内乐的协作感。年过七旬的Norma在一个半小时的即兴演唱中始终保持爆发力。在去年《中国好声音》的舞台上,因演唱爵士类歌曲而给大家留下深刻印象的赵可,在返场期间点唱,Norma的三重奏欣然以名曲“Distance”满足了这位后辈的愿望。

  史蒂凡·米库斯祭出“冷兵器”

  ECM旗下的艺术家们以独当一面著称,2009年创始人曼弗雷曾为记者描述过这种“独特”:那意味着“找到自己的声音,有独创性,别每个人听上去都像来自过去”。在9月15日首次登台中国的德国器乐多面手Stephan Micus的音乐会上,ECM这种著名的审美价值观得到了一次现场演绎。

  史蒂凡带来了包括巴伐利亚筝、拇指钢琴、亚美尼亚木管在内的七、八种“冷兵器”,这些都是世界各地的传统乐器,但从外形到结构都由史蒂凡自己做过修改,而乐迷在音乐会上听到的全是史蒂凡“学以致用”后的原创曲目。在他于ECM厂牌中录下的20张唱片中,所有乐器和唱咏都是一人之力,因而在音乐会上,10首作品中有4首用上了他过去的录音作为伴奏。巴伐利亚筝、拇指钢琴加上人声的咏唱,则尤其具有现场感染力。

  整场音乐会,一袭麻布装束的史蒂凡都盘腿坐在白色的卧榻上,一段尺八,一段能管,两截爱尔兰管,不时用古希腊文吟唱取材于希腊“圣山”——阿陀斯山的音乐,但坐姿神态却一直令人联想伯牙抚琴会知音。

  史蒂凡喜欢也善于发掘各地传统、也一般意味着快要失传了的乐器。现在他每年都要进行两次大的旅行,每次一个多月。每到一个地方,他最感兴趣的是寻找当地的古乐。很久以前,史蒂凡在慕尼黑看过一群从北京来的僧侣开的音乐会,那次经验直接刺激他要到中国去。此次到上海三天,他一直在寻找中国传统乐器店和古乐现场,找遍了也只找到了一家新开不久的古琴馆。当演出后,来捧场的声音艺术家姚大钧告诉史蒂凡,当年那群到德国演出的僧侣至今仍在北京演出时,史蒂凡兴奋不已。

  ECM引爆粉丝热情

  ECM迄今为止在中国国内还没有唱片代理商,唯一的经销商设在香港。 演出后,十几位乐迷围拢在史蒂凡身边,不少都带着他的唱片来索要签名,一些人则拿相机对准了卧榻上的一堆乐器。其中有三位西方乐迷,他们有一个常在北京、上海大小音乐节上亮相的“当代音乐”乐队Soundscape,其中一位来自波兰的乐队成员告诉史蒂凡自己从小时候就听他的音乐,Soundscape的风格就是在史蒂凡的音乐影响下形成的,“前两周在街上海报看到你要来,我们简直都不敢相信”,三人激动地表达了很久。中国乐迷围拢史蒂凡,对他出过的唱片、用过的乐器如数家珍,这令音乐家又惊又喜。

  2009年记者曾在德国专访曼弗雷,他也对中国乐迷对ECM的熟悉程度始料不及。他们所不知道的是,从“打口”唱片时代由Keith Jarrett的系列现场独奏会做启蒙,到上世纪90年代末北欧新爵士盗版的大量涌入,再到今日网络下载时代ECM目录的渐趋完整——ECM与国内大量乐迷的“地下情”,已有20年之长。

  ■ 人物特写

  米库斯:曾在中国学习

  自己创作,所有器乐、人声以及制作,跟史蒂凡住得偏远又行踪不定有关。他说,有时在喜马拉雅待半年,有时在缅甸待三个月,要找一个配合自己时间的合作者太难。他感觉自己首先是个作曲家,而一般作曲的人很少需要同行间的交流。

  传奇的音乐苦行僧

  史蒂凡以探索与发掘各地尤其是东方的民族乐器著称。他觉得这种出自内心的愿望无法解释,就如同当他7岁时第一次听到弗拉明戈音乐,觉得自己完全融化在音乐里。不过这还是可以由“嬉皮运动”对青春期的史蒂凡的影响上得到一些注释。

  史蒂凡的父亲是位画家,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带着他去当时艺术家的天堂、也是嬉皮文化重地Ibiza去。1969年,史蒂凡16岁时,第一次与同学一起搭便车去摩洛哥、去Ibiza。这近三周的时间里,史蒂凡接受了一场与在德国的生活时截然不同的洗礼:生活方式上的,也是文化上的。印度西塔琴演奏家拉维·香卡、中国古代哲学家老子、庄子,开始进入史蒂凡的视野。对亚洲文化生出了巨大好奇的史蒂凡,在1972年读完书后就与女友一起进行了一次漫长的腹地旅行。在印度新德里,史蒂凡去了古老的巴拉纳西城(Baranasi),找了一位西塔琴老师,用了3个月,每天学琴,同时也融入了当地的生活。

  史蒂凡·米库斯签约ECM已将近40年。1973年认识创始人曼弗雷·艾歇尔以前,他曾在曼哈顿住了半年,这也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城市居住经历。当时纽约有一个著名的电台调频+录音室WBAI,专门播放新兴即兴音乐人的音乐,是当时独立音乐的重地。20岁出头的史蒂凡刚录下了第一张专辑,他在井里收集雨水,井枯时将麦克风放到里面录音。他将这张原生态录音放给WBAI的名主持听,结果电台为这张专辑留出了一个小时的播放时间。同时,这位主持人建议史蒂凡:回到慕尼黑后,应该去见一个人,他名字叫曼弗雷·艾歇尔。

  之前来过中国三次

  史蒂凡的乐声宁静内敛,有思考,有张力。这与ECM这个厂牌的美学原则与音乐选择一脉相承。在第一张与VIRGIN合作的专辑后,史蒂凡开始与ECM合作。曼弗雷喜欢跟艺术家到studio里面,他的观点影响了很多艺术家,但因为史蒂凡的音乐和创作比较个人化而且顽固,曼弗雷也给了他独自工作的空间。在第二张专辑后,曼弗雷不再制作史蒂凡的唱片,史蒂凡是ECM旗下罕见的独立制作自己专辑的艺术家。

  20多年前开始,史蒂凡在西班牙马约卡岛上有了自己的录音室。当时录音技术有过一次革命,数码录音室因为价位下降而获得普及。这几年史蒂凡差不多隔3年录一张专辑,于今年1月发表的专辑《圣母玛丽亚》(Panagia)中,史蒂凡用了六首拜占庭希腊祷词为自己60岁生日作序。

  史蒂凡之前已来过中国三次,最早是在1984年,他到桂林、云南、昆明、重庆、武汉。后来他在吐鲁番,到维吾尔乐手的家里学习当地乐器萨塔尔琴。他也去过云南,在专辑《勇敢如光》中,史蒂凡用上了一种老挝的乐器,但其实源自云南原住民地区。史蒂凡很看重与自然的接触,他说纯净的能量给予他力量去创作。有机会的话,他想再去云南,也想看看Jeff Talarigo笔下的延吉、见见他从《尘埃落定》开始喜欢上的作家阿来。

  ■ 认识ECM

  ECM,“当代音乐合辑”的英文缩写,它是全球当代音乐录制与出版的一面大旗。1969年由德国人曼弗雷·艾歇尔创下厂牌以来,ECM早就被全球乐迷与乐评人视为即兴音乐与当代记谱音乐的最重要厂牌。而一力担当制作人、编辑与发行人,至今依然亲自制作旗下95%唱片的曼弗雷,则成为全球当代音乐界最重要的角色之一。1984年,ECM开拓了“新系列”,在原本的即兴音乐之外,补充了从中世纪音乐到当代音乐的记谱音乐的录制与推介。40年来,通过ECM成名或扩大了名声的音乐家包括了Keith Jarrett、史蒂夫·莱克等人。自1990年起,在每张ECM唱片的开头,音乐响起前,都先有5秒钟的静默:空间感,是艾歇尔的意图。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ECM在慕尼黑举办了厂牌创始以来最大规模的回顾展览,这场名为“文化遗产”的大展,展出了一百多张体现ECM美学理念的唱片封套、一批历史录音档案,以及图片、视频。

  新京报特约记者 张璐诗 发自上海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