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论
下一篇

“直播人大会议”当成为常态

2013年09月28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会议公开,贵在坚持,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让公众参与不至于流于空谈,展现出相关部门施行民主的决心和诚意。

  昨天上午,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听取并审议市政府关于“加强城市规划管理,标本兼治缓解交通拥堵”议案办理情况的报告。与往常不同的是,昨天的会议厅内5台摄像机同时开动,“直播间”也首次搬进了会议厅,这是北京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历史上首次进行网络直播。

  网络直播,是推动人大工作透明,吸引公众参与公共事务的又一举措。相较之前的仅仅邀请公民旁听会议,此举再次降低了公众参与的门槛,5台摄像机,将人大会议的细节公布于大庭广众之下,对人大自身建设也是一种促进。

  任何一项公共事务,都离不开公众参与,治堵也不例外。治堵的措施要想制定好,不仅要靠行政部门的努力,要人大机关的督促,也要靠公众的监督与参与,让市民、政府、人大形成一种沟通与互动。

  而公众的监督与参与,有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决策信息的透明。也就是说,在治堵政策上,政府准备做什么,人大议论什么,这些都应让公众看得到。有了这些信息,公众才能在第一时间参与决策议程,监督决策,发表意见。例如,通过此次人大常委会会议直播,民众了解到北京近期治堵的重点工作,包括中心区域停建商品住宅和大型公建,启动小商品市场整治和外迁,利用轨道交通沿线的土地建租赁房等等,这些准备出台的政策无一不关涉民生,及时了解这些政策的动向,显然能让公众的监督有的放矢,并参与支持这些政策。

  任何有关公共事务的重要决策,事先都应让公众知情,并让公众充分讨论,这是民主政治的基本原则。从这意义上说,类似“直播人大会议”等举措,越多越好。不仅人大的会议可以直播,政府的很多会议也可以直播,除非会议内容涉及国家机密,政府或人大的一切活动理应当在民众“看得见”的情况下进行,以便于接受民众的监督和评判。

  在许多国家,都设有公共事务电视频道,直播政府和民意机构的会议。而在我国,近年来会议直播的新闻也越来越多,如此前河南、辽宁等地的人大常委会,都曾通过网络直播常委会会议,而就在几天前,贵州省政府的一次常务会议,也通过官方微博,进行了文字直播。这些会议公开举措,都受到民众的好评。

  不过,一些地方的会议直播在大胆尝试后,往往没有形成一种制度固定下来,给人以昙花一现之感,这无疑是个遗憾。会议公开,贵在坚持,只有日复一日的坚持,才能让公众参与不至于流于空谈,展现出相关部门施行民主的决心和诚意。

  网络时代,使得会议公开的成本和难度大大降低,无论政府还是人大,都应善用信息技术手段,来保障公众知情权。所以,公众在肯定“直播人大会议”的同时,也期望这种“开放式会议”早日成为政治生活的常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