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02: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02: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中国式MOOCs选好课要“秒杀”(1)

2013年09月30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宾夕法尼亚大学MOOC课程录制现场。图/IC

  国内高校的“试水”

  “没有字幕,中文授课,在edX网站注册时还不顺利”,9月25日,听说清华大学、北京大学要在edX上开课,田先生兴致勃勃地想尝试一下,“起初,我用了国内电子邮箱,一直没收到激活链接的邮件,换了hotmail,终于收到链接并注册成功。点开《民俗学》,网页很久都打不开,才想起来edX的视频是放在Youtube上的,总算还有放在网易的介绍视频,以灰姑娘的故事引出,语速不快,背景是迪士尼的相关动画片,挺短的,还看不出特别之处。”

  9月23日,北京大学的《民俗学》、《世界文化地理》、《电子线路》和《20世纪西方音乐》4门课程在edX上线,成为第一批尝试在国际在线教育平台发布课程的国内高校课程。而根据清华官网发布的消息,清华大学也将配备高水平教学团队与edX对接,前期将选择4门课程上线,面向全球开放。而在未来,清华大学将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在线教育平台,进一步拓展在线教育模式。

  “在线教育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知识传播模式和学习方式,将引发全球高等教育的一场重大变革。这场重大变革,与以往的网络教学有着本质区别,不单是教育技术的革新,更会带来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学方式、人才培养过程等方面的深刻变化。”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如此表示。

  毫无疑问,MOOCs的到来让国内高校感受到了危机和挑战。但国内高校的“试水”收获如何还有待考验。对像田先生这样英语不太好的在职人士而言,清华、北大加入国外在线平台为他提供了将来能够参与MOOC学习的机会。但对于不少英语水平较好的大学生而言,要让他们在清华、北大和哈佛、MIT之间做出选择,则意味着国内高校还得在课程内容、质量等方面多花心思。

  中国式MOOCs的探索

  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同时,国内高校也在努力尝试着中国式MOOCs的探索,其中有代表性的案例是上海高校联合成立的高校课程中心。

  “为了应对国外网络的免费课程对中国高校的教学挑战,在上海市教委的牵头下,30多所上海的高校联合成立了上海高校课程资源共享管理委员会,推动各个学校优质的课程向其他的高校学生开放。参加的学校包括986、211的大部分的市属高校,还有部分民办高校。从运行情况来讲,第一学期运行有2400多个学生在7门课上进行了学习,而现在第二学期的课程量翻了一倍,达到14门,选课人数将近三千人”,上海市教委副主任陆靖教授介绍。

  在复旦,选好课要“拼人品”;在上海交大,选好课要“秒杀”。在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看来,学生对于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使得课堂越变越大,而优质高等教育的要求却是课堂越来越小,使学生能有更多的讨论,这才是大学学习的方式。

  因而,在高校课程中心推出的共享课程里,课堂讨论是课程设计和质量考核中都重点关注的内容,与传统MOOCs相比,上海高校的中国式MOOCs希望通过混合教学模式真正助力中国高校的人才培养。

  ■ 2013大事记

  3月 

  上海高校共享课程陆续开课。

  5月21日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加入美国在线教育平台edX。

  7月8日

  复旦大学与上海交大分别与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签署合作协议,成为率先加入该联盟的两所中国内地高校。

  7月

  在上海交通大学举行的在线教育发展国际论坛上,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等在内的C9高校以及部分985高校宣布,将在“在线开放课程”标准与共享机制建设等多方面进一步加强合作,逐步将平台课程资源向国内外开放。

  9月23日起

  北京大学在edX上的四门课程陆续上线。

  9月29日

  中国式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s,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俗称慕课)长三角论坛在复旦大学举行。

  ■ 案例

  上海高校共享课程 

  混合教学突破传统MOOC

  “我们为什么需要哲学——因为哲学是爱智之学;是对隐藏在艺术和宗教中的无限心的自觉表达。哲学是人类最终的精神家园。你们能够想象把自己的心安顿在管理学吗?要不安顿在经济学里?或者法学里?”2013年3月5日晚,在复旦大学光华楼212教室,被学生誉为“哲学王子”的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王德峰为本科生上了《哲学导论》第一课。而当“哲学王子”在复旦开讲时,上海市30多所高校里选这门的学生也在上海高校课程中心网站同步收看他的授课。

  就在这一周,上海高校共享课程陆续开始试讲开课,王德峰教授的《哲学导论》正是上海高校课程共享中心推出的第一批共享课程。与高校以往的普通课程最大的不同是,作为共享课程,《哲学导论》的课程教学内容将主要由视频而非面授来完成。

  需要说明的是,它与我们已经熟悉的那些网络公开课不一样,在共享课程里,不是高校的名师大牛们“一个人在战斗”,听课的学生也不是带上耳朵就行。在共享课程所采用的混合教学模式下,教师们讲究的是团队作战,比如在《哲学导论课》里,教学团队由主讲教师、教学点负责教师、助教组成,作为主讲教师的王德峰需要“指导教学团队,掌握各教学点讨论课情况,集中回答学生提问,在有些教学点开展面授,确定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的评定”, 来自复旦大学的胡志辉、陈果、上海海洋大学曾誉铭、华东师范大学蔡剑锋、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孙晓艳、上海杉达学院严国军、上海商学院姚朝华等共7人则分别负责管理小班,引导助教开展工作,管理所属小班讨论课;此外,还有数名助教每人负责1-2个讨论班,组织小班讨论。

  而对学生而言,要想上好这门课,拿到2个学分,却并不轻松。按照教学过程设计,会有教师面授2次(所有教学点现场直播),其余时间为学生自行观看视频教学,共开展4次小班讨论课,就课程单元内容进行讨论。每个教学点的选课学生中,每25人组成一个小班,定期参加讨论,而在对学生的考核中,讨论和Presentation的质量是重要参考,这意味着学生不仅得认真地在网上听课,还得在线下的讨论课中多花心思。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说,“很多学生觉得这种上课形式,给学生自主学习带来非常大的方便,也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下转D03版)

  D02-D05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缪晨霞 孔悦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