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月9日,北京延庆地质公园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继北京房山世界地质公园之后,成为北京地区第二座世界级地质公园。延庆世界地质公园中以白河堡水库为起点、以硅化木国家地质公园为终点的白河峡谷沿线,是一条学习地质知识的绝美风景带。与房山地区(以“十渡”为代表)北方典型岩溶景观为特色不同,延庆地区虽然也有少量“岩溶”景观,但并不是其最突出的特点,其特点是地质风貌则更为多元。
从延庆县城出发,走进千家店园区内,沿昌赤路向东,经滦赤路行驶,两侧山石耸立。一块不起眼的山体,遍地破碎石块,很难想到这是1.4亿年前地壳运动形成的断层;约三百平方米的光滑石壁,斜立地面,上面竟留下了侏罗纪时期恐龙的100多个足迹……
北京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鸿连解释,中国延庆世界地质公园规划面积逾620平方公里,包括千家店、龙庆峡、古崖居、八达岭4个园区,其中,我们所走的千家店园区,以“百里山水画廊”风光而著名,保留了燕山运动多期次地质记录,包括北京地区首次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原生硅化木群、山前断裂、近乎直立的岩层、红石湾穹窿、六道河背斜、单斜构造等。
海浪在石头上一层层雕琢出来
燕山天池原是白河河谷,后筑坝成湖,即为白河堡水库,海拔600米左右,是北京最高的水库。杨鸿连介绍,燕山天池坐落在白河堡火山沉积盆地之上,四周山势起伏,得以成为北京主要的水源地之一,每年,分春秋两季定期将水沿白河注入密云水库,而延庆人也形象地比喻“北京市民喝的一杯水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延庆。”
白河为密云水库补水过程中,蜿蜒曲折流经地质公园30公里,沿岸植被丰富。白河两岸原本多稻田,为了保证北京市民的饮水纯净,现已不再种植稻子,而改种一些花卉植物。
山壁的灰白色岩石近乎直立,非常陡峭,这是近直立地层,层面很壮观。杨鸿连解释,由于约1亿年前燕山运动的构造挤压作用,使原本的地层变得近直立状,出露的地层高达百米,因为近乎直立,层面显得很壮观。
另一处山壁能看到波浪般的纹理,即“波痕”,好像是海浪在石头上一层层雕琢出来。延庆曾是一片海,“波痕”是典型的海相沉积构造(左图),它的特征对于确定古水流性质、恢复当时的古地理环境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杨鸿连举例说,形态对称的波痕,表明是在波浪作用下形成的;而不对称的波痕,表明是在单向水流条件下形成的。
■ 自然笔记
笔记时间:9月中旬 笔记地点:延庆 指导老师:杨鸿连(北京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笔记指导:最好的参观方法,是自己驾车,看到一处地质遗迹点,就能随机停下来,细细观看实物,再参考指示牌上的介绍内容。在一些标志性的地质景观旁边,建立了地质遗迹点,设有中、英文地图指示牌、科学介绍牌,标出距下个地质遗迹点的距离。
地质公园管理处副主任尤宝军介绍,白河峡谷沿线的地质遗迹点有三十处左右,延庆在各园区已有25名地质讲解员,经过了地质、旅游和综合服务的培训,市民团体旅游,只要提前打电话给景区,就可以预约到专职地质讲解员。
北京首处恐龙足迹化石
一处数十米高的紫红色砂岩峭壁上,有些形态大小各异的凹陷,几十厘米至十几厘米,这就是北京地区发现的首处恐龙足迹化石。据杨鸿连介绍形成化石的条件苛刻:第一,恐龙生活的地方距离水源比较近,比如河海、湖滨等,如果是土层坚硬的话,是不会留下足印的;第二,恐龙留下足印后,需要暴露在空气中一段时间,使得足印坚固起来,这样在下次泥沙、波浪来侵袭时,足印才可能不会被冲掉。最后,这些足迹要及时地被外来物覆盖,经过石化作用变得更为坚硬,形成化石,之后的地壳运动,使得这些足迹化石从被掩埋住的最底层发生倾斜、抬升,得以显露于世人面前。而延庆留存有距今1.3亿至1.8亿年间形成的与燕山运动相关的地质记录等多种地质遗迹资源,具备恐龙化石形成的相关条件。
据了解,滦赤路在白河之南,几乎与白河的走向平行。而恐龙足迹化石正在其南。当地为了保护恐龙足迹化石,计划将整条路迁移到白河之北。
专家初步断定,延庆地质公园里的恐龙足迹归属于蜥脚类、覆盾甲龙类、兽脚类、鸟脚类。
目前在出现遗迹的斜坡和滦赤路之间架起了齐胸高的栏杆,斜坡顶也罩上了一层密目网防止落石。为了方便学者研究,斜坡一侧还搭建起了曲折的木梯,这个木梯也成为了游客观赏恐龙足迹化石的地点。
如今,这个首都惟一出现的恐龙足迹,还露天接受着风吹雨打。有专家建议,斜坡可以选择用玻璃罩子罩起来,更有效预防顶部有可能出现的崩塌。除了山石自然风化脱落之外,往来车辆带来的震动也持续对遗迹产生影响。
■ 概述
北京位于燕山山脉和太行山交汇处,周边有多处地质公园,不仅具有特殊地质的科学意义,一些地质遗迹也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为多个园区和景点,绵延几百平方公里。北京地质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杨鸿连介绍,其中北京百花山上的“圣莲山”就是北京市级的地质公园,而平谷的“黄松峪”、密云的“云蒙山”则是国家级的地质公园。
保护地质遗迹、普及地学科普知识和促进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建立地质公园的三大宗旨,地质遗迹是不可再生性的景观,所以对其进行保护是第一位的。随着地学旅游的兴起,围绕地质博物馆、地质公园的旅游观光项目将更加便利地对公众开放。
本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远征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