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文娱时评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文娱时评
上一篇

《彼得·格赖姆斯》藏着狄更斯

2013年10月10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音乐笔记】

  杭州爱乐是第一次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于这样生疏的作品,木管组点染出的大海清冷色调,弦乐制造的音乐不安感,以及持续的一股生气勃勃的劲头,将布里顿作品的不和谐声响演绎出了现实感。

  虽然布里顿当年分开出版的四首《大海间奏曲》是在世界各地频繁演出的作品,但歌剧《彼得·格赖姆斯》确实在中国首演。前晚在保利剧院,还不到25岁的英国指挥界新贵邓肯·沃德(Duncan Ward)执棒杭州爱乐的《彼得·格赖姆斯》让人听来欢喜。

  面相稚嫩但在乐团前面体现出聪慧与创造力的邓肯,让我想起了2004年在同一地做首次中国亮相的英国指挥家丹尼尔·哈丁。同样受英国前辈西蒙·拉特提携,两人在乐团前的感觉有相似的灵气与爆发力。今年11月布里顿诞辰日那天,邓肯还会执棒柏林爱乐在伦敦演出,不出几年,他应该会成为下一个“明日大师”。

  杭州爱乐是第一次亮相北京国际音乐节,对于这样生疏的作品,木管组点染出的大海清冷色调,弦乐制造的音乐不安感,以及持续的一股生气勃勃的劲头,将布里顿作品的不和谐声响演绎出了现实感。尤其是在“伦敦之声”合唱团与几位独唱演员停歇下来的幕间曲,乐团的接上气质统一,尤以暴风雨和船上巨浪的如临深渊感最为逼真。

  饰演主角“彼得”的安德鲁·斯特普尔斯,在第一幕第二场的一段几乎完全游弋在单音上的独唱,声音干净如教堂唱诗班的天籁感。安德鲁既有剑桥大学国王学院合唱和圣保罗大教堂唱诗班的底子,也是获得布里斯·皮尔斯基金会资助的皇家音乐学院皮尔斯奖学金第一人。他以前从没公演过这个角色,刚到北京后,他自己形容“当3小时的主角彼得”很难,需要找到独自在人群中逆向而行的孤独感,这堪比“走在北京街头被庞大的人流裹挟往前”。

  歌剧《彼得·格赖姆斯》无论是作曲家布里顿还是作品本身的各方面,对国内众多乐迷都是陌生的。安德鲁所形容的孤独感,有一种读法与布里顿的自身经历有关。在他完成歌剧几年后,布里顿曾写道,《彼得·格赖姆斯》是极贴近他内心的话题,这故事有关“个体朝着大众逆水行舟,社会有多恶毒,个体就有多恶毒”。“彼得”一角是由布里顿的终身恋人、男高音皮尔斯首演的,很多批评家将《彼得·格赖姆斯》看作是一位(对)同性恋者在一个有同性恋恐惧症的社会中,深受压抑中的发声。

  不过,陌生感也是新鲜感。这部歌剧虽然由一部长诗作序,脚本里却是平民化的台词,“伦敦之声”合唱团身着布衣上场,唱着“酒馆”、“品脱”这些词。剧情中对“坏人”彼得带着同情感的刻画,甚至会令人想起狄更斯。奥尔德堡音乐节的音乐场所由谷仓修成,听完一场音乐会出来,就是芦苇地狂野寂寥的无人地带。

  《彼得·格赖姆斯》落笔时,歌剧中虚拟小镇Borough的原型奥尔德堡,还是英国东北偏南的一个封闭小渔村,远未成为今日中产情调浓厚的海边度假地——当然这得归功于布里顿与皮尔斯在此30年的生活,以及他俩共同创办的奥尔德堡音乐节。但只要在奥尔德堡的海边曾走过,听布里顿的歌剧就很容易入心:那种持续的灰蓝色调、肃杀冷风,在歌剧的脚本中也有唱到。现在海边有一座4米高的现代雕塑“大扇贝”,贝壳上刻着《彼得·格赖姆斯》中的台词:“我听得见那些永不沉没的声音”。

  □张璐诗(乐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