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下一篇

香港学生的困惑

2013年10月1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大学小言

  今天中国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到底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原因何在,这是可以公开讨论的。不太说得出口的是,作为个体的年轻人,该如何看待大量内地优秀人才的涌入。

  □陈平原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香港中文大学讲座教授

  如果说内地学生的自信写在脸上;那么,香港学生的困惑则是深藏在心底。并非因为我来自内地,交流上有什么障碍,而是香港学生跟教授谈话时,一般仅限于学业,很少涉及人生、婚姻、经济等。一个偶然的因素,使我对香港学生的处境及心境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

  中秋休假,香港定在农历八月十六。原因是地方小,下班后回家赏月即可,关键是第二天可以睡懒觉。那年中秋,我在中大有课,晚九点,下课铃响,请学生们品尝月饼,“千里共婵娟”。师生间谈话,难得如此放松。涉及“未来”时,内地学生“遥襟俯畅,逸兴遄飞”,而香港学生则不太吭声。一位被我点到名字的女生,淡淡地说了一句:“我们没有未来,也不想。”这话很刺耳,促使我努力设身处地,站在他们的立场,理解这一代香港的年轻人。

  若年轻一代的沮丧与挫折感带有普遍性,那是很严重的事情。我隐约感觉到,今天香港的大学生及中学生,很可能是“迷惘的一代”。

  九七回归以后,香港没有出现动荡,政治及经济都比原先预想的好,这很难得。但民间的不满情绪依旧存在,近年且有向青少年群体蔓延的趋势。对于百姓而言,那些琐琐碎碎的社会新闻,很容易点燃本就存在的无名之火。比如,风传内地人炒房导致香港房价高企;眼见小区里出现不少讲普通话、开好车、举止不文明的新移民;据说内地官商勾结的风气传入,正在侵蚀香港本来还算健康的肌体,使得其竞争力明显下降等。

  今天香港的国际竞争力,到底是在上升还是在下降,原因何在,这是可以公开讨论的。不太说得出口的是,作为个体的年轻人,该如何看待大量内地优秀人才的涌入。建立公平合理的制度,尽可能吸引全世界(当然包括内地)的优秀人才,这对香港的长远发展有利。道理大家都明白,问题在于,落实到具体人,你会不会抱怨此决策使得自己失去了就业乃至发展的大好机遇?

  香港入境事务处近日发布消息,称三项人才政策十年来为香港吸纳了约9万名境外人才,而这些人绝大部分来自内地。对政府而言,此举省掉了培养人才所需要的大量时间及金钱,十分划算;而年轻人的感受,则很可能不一样。输入内地的优秀人才,对本港已有的政治、经济、文化、学术精英来说,并不构成严重威胁;直接影响本港年轻人就业前景的,是香港各大学之招收内地学生(包括MA),并允许其毕业后留港工作。欧美经济不好,很多海外人才回流;以前将香港作为跳板的,如今也改为争取在港就业。再加上跨国企业希望拓展内地市场,往往优先录用既懂英语、粤语,又讲普通话,且“熟悉国情”的内地生。这样一来,年轻一辈的香港人,确实面临很大的挑战。

  香港乃历史悠久的自由港,港人普遍推崇自由竞争,即便私下里颇多怨言,公开场合也不好呼吁为保就业而自我封闭。因此,内敛且内秀的香港大学生,只能说一声“好时光已经过去了”,借以感叹其“生不逢时”。这样的沮丧与郁闷,其实是值得当局关注的。(27)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