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5:文化新闻·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5:文化新闻·重点

中国纪录片迈入“公众时代”

内地电视纪录片2012年度制作总量同比增长35.9%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讯 (记者许路阳)一部《舌尖上的中国》重新让国人认识到纪录片的魅力。2012年度,中国纪录片总体表现如何,未来趋势又将怎样?昨日,《中国纪录片报告(2013)》正式发布,报告揭示,“舌尖现象”所引起的高峰势头难以为继,但已诱发纪录片迈入“公众时代”,诸多现象直指纪录片从行业到产业的全面蜕变。

  去年纪录电影票房仅有130万元

  这部蓝皮书由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推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今年已是第三部。在这部蓝皮书中,总报告“2012年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最为引人注目。

  根据总报告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内地电视纪录片年度制作总量同比增长35.9%,首播总量也同比增长17.8%,其中,有喜有忧。喜的是,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通过开播纪录片栏目《魅力纪录》引领纪录片回归主流平台,而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也呈现高速发展态势,但忧的是,专业频道与省级电视台收视起伏不均,有些甚至出现三成降幅,而在170亿元的国产院线票房市场中,130万元的纪录电影收成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舌尖现象”推动产业化

  蓝皮书总报告指出,2012年中国纪录片发展的突出特点是全面转向产业化实践。

  “以往可能是有机缘(转向产业化),但现在有种种现象表明正走向产业化。”昨日,蓝皮书主编、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主任何苏六教授指出,其中,最主要的推动者就是《舌尖上的中国》。

  2012年以来,新媒体成为越来越多人观看纪录片的新渠道,而《舌尖上的中国》也是其中的最大亮点。不过,回头来看,“舌尖现象”仅仅是个案,从投入产出比来看,纪录片仍然不是一个直接能够带来大流量的产品,虽然视频网站纷纷关注纪录片,但往往只能维持保留纪录片生存底线的局面。

  不过,一些微纪录片表现抢眼,以《MINI PACEMAN城市微旅行》为代表的大制作微纪录片的问世,表明越来越多广告主也开始注意微纪录片对于营销的重要性。

  今年有望实现突破性增长

  何苏六指出,2012年,纪录片在产业要素方面,尽管产业格局尚未成形,甚至产业链依然不够清晰,但仍表现出更多的产业意识。

  展望今年纪录片市场,蓝皮书总报告提出,首先,政府管理思路将从行政指导向产业引导转向,平台搭建、资金扶持、基金设置等实质性产业相关政策渴望推出,其次,在相关政策出台及时得当、资本市场接入顺畅等条件下,产业核心指标渴望实现突破性增长,再次,纪录片产业与社会资本的对接,有望实现实质性突破。

  此外,智能电视与网络机顶盒的逐步普及,使纪录片观看方式更加多元,新媒体纪录片有望迎来跨越式发展的大好机遇,从而获得与电视正面竞争的资格。

  ■ 数字

  ●2012年,电视纪录片每分钟投资额度为673.3元。总体而言介于571.2元至775.4元之间;非栏目化纪录片每分钟平均投资额度为12059元,总体而言,介于9745.0元至14327.9元之间。

  ●2012年,电视纪录片年度投资总额介于10.78亿元至12.52亿元之间(该数据包括中央及省级电视结构,不包含省级以下电视机构,以及政府、企业、新媒体、院线等其他形式纪录片投资),该额度与同年度中国动漫产业760亿元总产值相比,微乎其微。

  ●2012年,省级纪录片专业频道年度投资同比增长18.5%。

  ●2012年,电视纪录片年度首播总量为15880小时,同比增长17.8%。其中,中央电视台为3114小时,省级电视机构为12766小时。

  (根据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纪录片研究中心持续7年调查得出的数据)

  ■ 纪录片论坛

  观众更注重纪录片真实性

  昨日下午,在何苏六的主持下,还进行了第七届中国纪录片论坛,本届论坛将焦点集中在纪录片的产业化上。

  “把主题聚焦到产业化上,切中了现在纪录片的核心脉搏。”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说,以前纪录片发展更多要依靠政策推动,但他认为,依靠收视率和口碑效应才更具持久力,此外,也要通过纪录片供给,引导消费。

  民营纪录片机构代表,北京元纯传媒有限公司总裁关晖表示,他做纪录片将近20年,感觉观众并不是不关注纪录片,“他们反而认为真实比戏剧更具戏剧性,只是我们以前只要能称作大型纪录片的东西,往往都是在上帝角度给人讲东西,在当代这种语境下,能还ok吗?”

  在政策的推动下,一些电视台也开始重视纪录片节目,但作为业内人士,关晖认为,他们对纪录片也有误解。

  “周一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下文,说每天不能少于30分钟的纪录片栏目,到今天为止,已经有10家卫视找过我们了,但他们总觉得既然总局那么要求,我就当做把这30分钟时段免费送给你。”关晖说,他们没想到纪录片栏目也是可以保证收视率、可以赚钱的。

  如何实现产业化?

  凤凰卫视节目副总裁、资讯台台长钟大年认为,产业化应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产业结构,另一个则是制作本身。在产业结构方面,钟大年感觉,以宣传、发行为代表的流通环节有很大欠缺,“怎么解决?可能集约化就非常重要,目前没有形成一个像电影那样的产业化发行方式。”

  而对于制作本身,钟大年建议,首先解决的不是艺术性,而要先从选题、制作方式入手,适应目前的传播特性。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的经验则是通过搭建平台,拉长产业链,催生更多的专业公司,并留住更多的专业人才。“2010年冬天成立纪录频道前,我们开了一个针对地方台的会,很多地方机构的人说回去后就要解散了,人员也不知道怎么安置,是怀着沉重心情参加你们这个会,就想看看你们要干些啥,我们说要开纪录频道,他们将信将疑,给家里打电话说我们机构先不解散。等到第二年冬天再开会,发现很多机构不仅没有解散,反而还有事干了。”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节目管理部主任石世仑回忆说。

  可以跨界“抢钱”

  中国教育电视台第三频道总监陈宏认为,目前影响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金池子太小,“怎么办?跨界抢钱。”首先,可以尝试上市,到资本市场“抢钱”,他说,前不久曾有一个领导找他谈,说应该上市,至于怎么在财报上达到上市条件,“都是技术问题”。

  其次,可以尝试到房产市场“抢钱”,通过投资房产,获取高额回报来反哺纪录片的制作。

  此外,陈宏认为,纪录片制作方还可以寻求政府基金支持,或谋求互联网资金支持,但如果要让互联网公司投钱,纪录片必须要改变制作理念,适应网络化的叙事方式和节奏。

  “我们的视野应该跳出传媒圈,哪个资本市场热闹,我们就该到哪里去。”陈宏总结说。

  新京报记者 许路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