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23:逝者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23:逝者

毕生治学气象 笃信以事实服人

2013年10月1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2013年10月16日18时35分,叶笃正因病在中国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人物简介】

  叶笃正 1916年生于天津,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气象学家,中国现代气象学主要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原副院长,中科院大气物理所原所长。1940年获西南联大理学学士学位,1943年获浙江大学理学硕士学位,1948年11月在美国芝加哥大学获博士学位。2005年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06年度被评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

  【贡献】

  从事地球科学研究70余年,贡献包括开创青藏高原气象学;创立大气运动的适应理论,在天气预报业务上有重要应用;开拓全球变化科学新领域,提出有序人类活动、适应气候变化理论框架等一系列科学思想。

  “我这个人呢,不能闲着,总得想要新东西。”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叶笃正这么说自己。

  进入90岁后,叶笃正仍一直忙着科研工作,他的单位——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一直为他保留着办公室,每周一、三、五,他都准时出现在办公室,直到最近一两年才开始断断续续住院。

  即使在最后的时日,老先生还在关心科研。

  “我们每次去看他,尽量不想让工作的事打扰他,但他不愿意,一定要听工作的事。” 叶笃正的学生之一,中科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副主任严中伟回忆,最近一两个月探访老师时,老人已经不太能说话,听力也不行了,学生们就把项目进展写下来,展示给老先生看,“告诉他有进展了,他就满意了。”

  16日晚,严中伟和叶笃正的家属,以及另外几名学生陪伴老先生走完生命最后一刻。

  道台之子

  放弃物理选择气象学

  叶笃正1916年出生于天津的一个前清道台家中,也正是这一年,中国有了第一份现代意义上的气象记录。

  叶家共15个子女,叶笃正排名老七。

  道台父亲不买新学堂的账,认为《四书》《五经》这些传统的东西,是必须要学习的,因此在14岁考入南开中学之前,叶笃正和其他兄弟一样,一直接受的是私塾教育。

  在这种教育下,叶家兄弟出了不少科学文化名人,哥哥叶笃义是著名民主人士,民盟主要领导者、组织者之一,另一位哥哥叶笃庄是著名学者,《物种起源》的中文译者。

  1935年,叶笃正考入清华大学,两年后,在乒乓球台边结识了学长钱三强,在这位日后影响中国的核物理学家的劝说下,叶笃正放弃了自己喜爱的物理专业,选择了对国家更为实用的气象学。

  1945年,叶笃正前往美国,师从世界著名气象和海洋学家罗斯贝。罗斯贝后来成为叶笃正的崇拜对象。

  硕士博士都师从叶笃正的黄刚说,“叶老最受益的就是罗斯贝的治学精神,在中国一般是老师讲,学生听,但在国外,老师讲的同时学生会经常打断老师,提出质疑。罗斯贝重视事实,一切都从事实出发,他总是朝前看,视野很宽,不是就事论事来讨论一个具体的问题。”

  这种治学方式后来也延续到了叶笃正身上。

  在学生们的印象里,叶笃正一直坚持自然科学要以事实服人,他最不能接受“似乎、好像、大概”这样的字眼,如果有谁的论文中出现类似推论,都会立刻划掉。

  学科基石

  扩大大气科学科研队伍

  1949年,叶笃正结束在美国的学业,他的博士论文引起了美国气象界的关注,并借此获得了一份年薪4300美元的工作,而当时,美国一个大学教授也只有5000美元。

  1950年,叶笃正放弃了在美国的工作,投身新中国的气象事业,回到祖国时,国家领导人在广州接船,叶笃正后来说这是让他最感动的时候。

  回国后,叶笃正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主任,在西直门北魏胡同的一间破房子里,开始了中科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北京工作站的最早工作,彼时,工作站里连一张像样的天气图都没有。

  作为新中国建国后第一批回国的留学生,叶笃正回国后一直致力于扩大我国大气科学的科研队伍。

  “文革”时期,叶笃正被打入牛棚干活,但他仍没有后悔回国的决定。

  1984年,美国气象学家马隆向叶笃正抱怨,他想在美国展开全球变化的研究,但根本无法展开。“我立刻意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答应和美国科学家共同展开这项工作。”叶笃正在一次访谈中对媒体说。

  美国难做,中国同样难。“没人、没钱、没基础、没设备……更要面对人们的误解和排斥。”他说。

  严中伟回忆,当时在院士大会上,有院士反对全球变化的研究:中国的事情都没搞好,还搞全球的?

  但叶笃正坚持自己的看法:全球变暖和人类活动关系密切,如果我们不做,等着对方来说我们,等着对方来谈判,就会被动挨打,必须主动出击。

  火爆先生

  因学生蘸口水翻书发火

  在严中伟看来,叶笃正不同于其他老师的最大特点,就是他鼓励学生要独立思考,独立做科研。

  “我们当时每个礼拜都要向他汇报科研的进展,老师最反感的就是我们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他回忆,有的学生问老师自己该做什么,叶先生就批评:你是博士生,必须知道自己要做什么,不是我让你做你才做的,你不是给老师打工的。

  这种方式让学生一开始很难受,“当时很痛苦,要进入这样的境界很难,很多学生被骂哭过,”严中伟说,但经历过这段难受的过程后,就能体会到好处,叶先生的学生,毕业后很快就能独立展开工作,申请项目。

  叶笃正早期的学生,我国第一个完成南极、北极和青藏高原科考的中国科学探险协会主席高登义也领教过老先生的“厉害”——老师治学严谨到了“人见人怕”的程度。

  一次,高登义被喊入叶笃正的办公室。此时,老师正对一名女生发脾气,她在翻阅老师从国外带回的英文杂志时,习惯性地蘸一下口水翻页,被叶先生狠狠地批评了一顿:这样的资料国内只有一份,翻坏后怎么办?

  轮到高登义时,叶先生劈头就问,“马和牛能相加吗?”

  被老师这么一问,高登义才想起来,一个月前交给老师的一份计算公式中,不小心把N的平方写错了。

  自觉辛苦的高登义听到老师的批评,心理也有点不舒服。叶笃正看他没说话,就告诫他,公式要拿到计算机处计算,当时要用计算机得排队几个小时,花钱才能等到,小错误“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国家的钱。”

  “老师这么一说,我就服气了。”高登义说。

  老头的童心

  弃单间和学生一起办公

  虽然对学生很严格,但在平时,叶笃正却对学生十分爱护,喜欢和年轻人打成一片。

  据媒体报道,单位本来为叶笃正安排了一个单独的办公室,可叶老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就把自己的办公桌搬到了学生的办公室里。

  “所有的老先生中,叶老是最喜欢和年轻人在一起的。”高登义曾是所里乒乓球队的队员,每次打球的时候,叶老总会来看,还和他讨论怎么发球。

  “后来我问先生,你怎么那么喜欢乒乓球,先生说,你还不知道?我原来在南开大学时,可是天津乒乓球队的。”

  学生们没有收入,作为老师,叶老经常请学生去家里吃饭。

  严中伟说,叶笃正喜欢和年轻人讨论问题,甚至希望年轻人能够反驳他,挑战他。

  这一点,高登义也深有体会。有一次,叶笃正和另外两名前辈在科研上发生了争论,作为晚辈的他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叶老思考后认为有道理,很高兴地接受了。

  学术之外,叶笃正也喜欢就国际形势、社会热点问题和年轻人讨论。

  有一年,一本关于周恩来总理的书刚刚出版问世,书中的一些观点和评价与传统的评价相悖,这对原本十分敬重周总理的叶笃正产生了一些影响。

  在叶老家里,高登义和老师就这些评价发生了争论,“我说,你看一个人得看一生。争到最后,叶夫人也参与了,最后老师还是同意了我的观点。”

  高登义说,只要老师觉得是有道理的,都能采纳,但在没想通之前,不会轻易同意。

  “中国的天气预报要在物理、数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今后,天有不测风云的时代该在中国结束了。”

  首张手绘巨幅天气图挂到墙上后,叶笃正指着图纸说

  “个人离不开群众,荣誉归于大家,要感谢舞台,因为舞台是大家给的;要感谢大家,因为单人唱不成戏,配角甚至更光彩……”

  叶笃正常常挂在嘴边的话

  本版采写 新京报记者 金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