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1:书评周刊·科学·诺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1:书评周刊·科学·诺奖
上一篇

邢志忠:我与希格斯玻色子

2013年10月1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链接】

  《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一书的译者为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著名粒子物理学家邢志忠研究员,他对希格斯粒子的前世今生熟悉有加,2011年就曾在科学网上贴出题为“围追堵截希格斯之战已进入生死关头”的博文。早在今年5月下旬,他就预测,如果一切都不出人们所料的话,恩格勒和希格斯荣获今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已经不是悬念。

  2011年11月29日,我在科学网上贴出了题为“围追堵截希格斯之战已进入生死关头”的博文,因为有传言称ATLAS和CMS实验组已经在大型强子对撞机上看到了希格斯玻色子的蛛丝马迹。12月5日,我给正在德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的周顺博士和张贺博士写邮件,建议他们在标准模型中重新研究希格斯质量对费米子质量随能标演化的影响。周顺指出,如果希格斯粒子的质量果真如传言所说的处于125千兆电子伏附近的话,标准模型的真空就可能在某一高能标的地方不再稳定,这将是一个严重的理论问题。我对他们开玩笑说:真空稳定导致的能标截断,意味着规范相互作用“沙漠”的结束和新物理“绿洲”的出现,这应该是件好事。于是他们二人分工协作,开始动手做具体计算。

  12月13日晚9时,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举办了面向全球进行网络直播的学术报告会,ATLAS和CMS合作组分别公布了他们的实验结果,证实了先前的传言,但并未给出令人信服的有关希格斯粒子存在的证据。第二天上午,我收到了周顺和张贺的数值计算结果和论文初稿,并在他们的基础上把论文仔细修改了一遍,标题确定为“希格斯质量对真空稳定性、费米子质量和二体希格斯衰变的影响”,尔后把它投到高能物理学的预印本库。可惜的是,我们的论文比身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几个国外理论物理学家的同类论文晚出现了半天。为此我追悔莫及,于12月15日在科学网上贴出了另一篇题为“科研感悟:关键时刻,怎能睡觉”的博文,总结了这场惊心动魄的学术竞争游戏以及我们的经验和教训。

  真正创造历史的一瞬间发生在2012年7月4日,ATLAS和CMS合作组再次在欧洲核子研究中心举行学术报告会,向全世界宣布:他们终于发现了一个酷似希格斯玻色子的新粒子,其实验分析结果的置信度达到了5。两天之后,英国科普作家吉姆·巴戈特的新书《希格斯:“上帝粒子”的发明与发现》(以下简称《希格斯》)杀青并很快由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2013年1月9日,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的王世平副主编发来邮件,告诉我说他们终于拿下了《希格斯》一书的中文翻译权,并发过来它的电子版,邀请我来翻译。我快速浏览了这本书,感觉不错,值得推荐给中文读者。

  经过几个月夜以继日的苦干,我最终在2013年4月中旬完成了《希格斯》一书的中文翻译工作。不久,一篇题为“希格斯玻色子的诞生”的文章发表在5月份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快报》上。这篇文章声称:“来自ATLAS和CMS的结果现在得以提供足够的证据,确定了2012年发现的新粒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

  特别值得强调的是,“上帝粒子”的发现开启了高能物理学的新时代。目前国内外都在探讨利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建立“希格斯工厂”的可能性,其中希格斯玻色子的海量产生所依赖的反应正是我的学术处女作中所讨论的过程。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