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周人物·陈小鲁
就历史通例而论,只有善于反思的民族,才会避开覆辙并从教训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开国元勋陈毅元帅的儿子陈小鲁47年前作为北京八中“造反”学生领袖、革委会主任,组织批斗了校领导、老师和同学,造成许多人身心受伤;47年后,他带着深恐“去日苦多,有话不说就太晚了”的急迫心情,发起了一场道歉会,向着那些曾经被自己行为伤害过的老师和同学们表达忏悔之情。他的举动,受到来自各界的惊呼和热议。
这是自刘伯勤刊登广告向文革中受自己伤害的师生道歉后,河北宋继超、安徽张红兵、湖南温庆福、山东卢嘉善、福建雷英郎等“过来人”以不同形式反省并向受害者道歉之后的又一例忏悔事件。因为陈小鲁特别的身份和身世,更是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在各种舆论和评论中,我们能看到多数人对他的举动的支持和认可,认为这是值得尊敬和佩服的人性复苏表现;也有一部分人因为对那段历史不了解,而对此感到好奇和疑惑,不知道这些老人们为什么要声泪俱下地忏悔和道歉;还有一小部分人则对此持反对意见,他们至今认为包括斗老师打学生甚至骨肉相残在内的种种行为都没有错。这几种态度,与当下社会人们对那段历史的认知状态大致吻合。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陈小鲁并不仅仅是以一个加害者的身份一路从历史中走过来的,他的父亲作为功勋卓著的开国元勋,在那场动乱中也受到了巨大而残酷的冲击,在法纪沦陷每个人的人身安全和尊严都得不到基本尊重的社会背景之下,父亲身心所受的创伤,家人们因此蒙受的委屈和苦难,陈小鲁应该是感同身受的。作为参与放第一把火的人,他眼睁睁看着家人和自己也被这场火烧得遍体鳞伤,那种痛,那种悔,想必比别人深得多也重得多。这也许就是他为什么选择在多年之后旧事重提旧伤重揭地要向当年的受害者们表达歉意的原因。或许他清楚,不这样,不足以让更多的人明白,法度和秩序、理性和常识之于一个国家民族的重要性。
陈小鲁说:“对待自己的错误,无非就是几种,一个是否认,一个是忘掉,一个是推脱,还有一个,是反思。”这四种方式,前三种是常见和多用的,正是因为如此,反思的行为才显得弥足珍贵,而就历史通例而论,只有善于反思的民族,才会避开覆辙并从教训中汲取前行的力量。这也许就是很多人对陈小鲁们的行为投之以鼓励和赞赏眼光的原因。因为他们奉上的宝贵忏悔精神,恰是我们前行路上稀缺的清醒剂。
□曾颖(作家)
■ 网友说
@天恩0120:这些人现在65岁左右,当年他们还是孩子,也不能称他们为民族罪人,他们不懂事,应该给他们机会道歉、忏悔。
@深夜一只猫:陈小鲁用他自己的勇气与正直,纪念了陈毅,至少让所有人看到,陈毅有个好儿子!
@范东升:陈小鲁悟透了:不要再去重演这段历史,不要斗争老师,不要斗争任何人。
@金璎:母校情结我们都有,经历了文革,确实有些人是不敢回到学校了,也成为终身愧疚的重负,陈小鲁回校道歉开了一个好头。对历史不敢正视,也许同一个错误还会重来。
@大不了爱吃Y:不光是文革,我们这一代人对很多特殊历史事件的了解很少、很片面。像陈小鲁说的一样,有的话再不说就晚了。这个社会需要更多的亲历者站出来。
@章立凡:对陈小鲁先生的表态丝毫不感到意外。我认为他是一位具有良知、历史责任感和政治洞察力的人,相信这种个人的道歉和反思会越来越多。
@记者刘向南:文革时,陈小鲁是北京八中的红卫兵领袖、“校文革”主任。这应该是目前借网络就文革进行反思、道歉的人士中最知名的一位了。乐见就文革中自己的行为向公众致歉成为一种思潮!
■ 媒体说
固然我们没有理由认为,道歉足以弥补一切罪恶与疯狂。然而道歉之所以仍有必要,正是因其所意喻的忏悔姿态,是在时光仍旧暧昧不明的情形下,一种道德的反思、自觉与澄清,因此它既是一种人性的抵达,同样是一种时代的先声。道歉如盐,在点滴催化之中,必将溶解那些尘封的坚硬与麻木。
——10月16日《晶报》
在普遍的社会认同形成之前,公民的主动担当,往往具有不可替代的价值。换言之,一个公民的忏悔,看似势单力薄,却表示着整个社会的认知取向。一方面,这些举动以极具道德感的姿态向社会表态,标示出公民的价值判断;另一方面,个体的忏悔往往也成为整个社会价值转向的先声,随着越来越多的公民勇敢地站出来,大声地说对不起,社会也必将因此而取得进步。
——10月16日《河南商报》
不管是作为平民的刘伯勤还是将门之后的陈小鲁,不管是自责道歉还是忏悔反思,他们都没有简单地把责任推给社会与时代,而是从自己内心深处寻找根源,这种以极大勇气对自己的人格、对人性的局限性进行深入剖析,都是人性的自我显露,是人性的升华。与经历过那个突兀时代的人相比,反思者虽然出现但还属于凤毛麟角,只有当更多的个体进行自觉的反思时,才能汇成人性回归的更大潮流。
——10月16日《华商报》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