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
九十月份,北京各高校陆续完成了社团招新活动。与往年相比,今年在社会“厉行节约”的大风气下,北京不少高校开始进行“绿色招新”,提倡不用大型喷绘、减少传单、控制噪音等。
这当然是个好现象,正如北大团委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的王逸鸣老师所说,目前北大有250余家社团,“之前北大社团招新都是彩旗飘扬,条幅高挂,路过的学生都会收到社团的传单,一天下来清洁工都会清扫很多丢弃的传单。今年开始进行绿色招新后,有些学生不适应,觉得不尽兴,不过瘾,但后来也慢慢理解了学校的做法。”
不过,让很多学生,特别是大一新生不能理解的是,一些高校及老师并不支持新生加入社团,甚至会委婉地对新生加入社团进行“打压”。记者了解到,虽然高校一般并无“不允许大一新生加入社团”的规定,但一些院系或者辅导员老师,会禁止大一学生加入社团,或者规定学生只能加入一个社团。一位高校主管社团工作的老师就认为,大一学生普遍缺乏自制力,更有一些学生一下加入好几个社团,疲于工作,也耽误了学习。
的确,在国内很多高校的社团中,大一学生都是主力军,从事很多工作,有些学生也会因为工作繁重在中途退社。而高校教师和学生“影响学习”的说法也折射出了目前国内高校的“学习至上论”。那么,对大一学生来讲,社团是不是可有可无的呢?
据了解,欧美很多高校都有非常发达的社团文化。学校在进行社团招新时,也常常出现“百团大战”的情景,张贴海报,发放传单,很多社团的宣传产品甚至是由专业人员设计的,目的是能吸引更多学生的注意。社团成员通过学校网站、校报、学生自办杂志等各种渠道宣传自己的社团,甚至等学生上完课后去教室宣传。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也会主动去查找社团的信息。
“有些人认为大学里,专业课是第一课堂,社团是第二课堂。我们却认为,大学社团并不是第二课堂,它并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与专业课同等重要,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人格的塑造具有巨大作用。”麦可思专家马妍指出,大学社团对大一学生来讲,同样具有重要作用,它能使新生很快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接触到师兄师姐,更快更好地适应大学环境。
由此可以看出,社团在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中是不可或缺的一项内容,关键的问题在于如何平衡“课堂学习”与“社会学习”之间的关系。
北大团委负责学生社团工作的王逸鸣老师说:“有些大一新生有时确实抵挡不住大学自由宽松的氛围,无法抗拒活跃社团文化的诱惑,因此被社团事务影响了学习。”他建议,大学新生对大学生活首先要有合理的规划,对各种事物要先了解,再亲近,再参与,不要只保持几天热情。同时要有自我管理、自我控制的能力,做好学习与课外活动之间的平衡。“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参加太多社团也不会真正地融入。”
□孔悦(教育记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