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D09版)
■ 学校观点
学校、家长是教育战线的战友
●清华附小 王玲湘老师
教育紧靠学校的力量,容易造成5+2等于0的状况,学生在学校5天受到的教育是这样的,而周末2天家里的教育千变万化,而各自家庭的教育期待不一样。若他们的教育理念与学校不一致的话,可能那2天就把孩子带到了另一面。既然教育是家校、社会共同完成的,那么家庭和学校就要站在同一战壕中,让孩子能够明辨正确的成长方向在哪里。
家校合作不能一拥而上
●东城区某小学校长
家长作为志愿者参与到教学中,是从美国、港台地区学习过来。我们学校也进行过一段时间的尝试,但在实际操作中发现,由于目前国内一些家长的教育理念和整体素质不高,家长参与后效果并不理想。例如,有些家长为学校出力后又带有强烈的个人目的,希望以此为砝码,让学校在评奖、推优方面照顾自己的孩子。聘请家长进课堂教授课程,虽然专家是业界翘楚,但他们并不适合教小学生。学校所处地域不一样,家长层次也不一样,家校合作不能一拥而上。
建议家长多与老师沟通
●光明小学 课程部主任董宏伟
家长参与学校教育,走进学校上讲堂、包括家长志愿者,并不是所有家长都有这样的参与能力,没有参与进来的家长和学生都不需要自卑,毕竟每个家长的资源能力是不一样的。家长配合老师做好教育教学工作,这实际上也是一种参与,这就要求家校之间加强沟通。
各学校基本都开辟了各种渠道:家委会、班级论坛、学校网站等给家长提供与老师和学校交流的平台。建议家长要多主动通过这些渠道配合老师的教学工作。
■ 专家访谈
家长参与教学是大势所趋
●吴霓,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教育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新京报:我们在采访中发现,合理利用家长资源,尝试开放的办学格局,被越来越多的学校所接受,为什么?
吴霓:家长参与教学已成为当前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突破口。从国外这方面的发展情况来看也是大势所趋。国外发达国家家长参与教育教学的层次还要更深更广。美国中小学家长对于教师聘任、课程评估、课程设置都有很大的建议权。我国目前家长参与学校教育教学的时候,还是以学校为主导,家长处于被动配合状态。出现这方面原因有可能是:学校认为家长程度层次不一,不能在配合上整体推进。老师也不愿意家长参与进来后对他的教育活动进行监督、评议甚至干扰。家长也没有做好准备,家长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情,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新京报:如何调动双方的积极性?
吴霓:首先学校要公开信息,让家长了解,生源结构、师资状况、课程设置、未来特色发展方向这些更细化的东西;还要展开学校和家长之间的频繁互动,可通过信息、电话、邮件远距离互动,也可近距离召开家长会,听取家长意见;再根据家长反馈的信息和学校的情况,校方制订家长可以介入教育教学的各项安排和计划,做出方案后并征求家长的意见,并把家长参与纳入到学校日常工作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来;并要配合给予家长的激励措施,对家长进行表彰、宣传,让家长有参与后的成就感,让参与工作有可持续性。
新京报:有些学校担心引入家长资源后带来一些负面的东西,如何规避?
吴霓:学校对家长开放需要勇气并进行一些制度方面的研究和建设。让家长了解到,在学校的管理发展和规则上都是公开、公平、公正的,家长是否参与,对学生都是一视同仁的。另外,学校在学校教育过程不仅研究学生、教师,还要研究家长。即使家长的从业背景、自身素质、社会资源各方面因素都不如学校期望,也要找好切入点,看看家长能配合什么,就算是家长与学生共同参与到活动中也是对教学的支持。
■ 国外链接
美国家长志愿者
参与课堂教学
在美国,家长志愿者是学校丰富的课程资源,他们参与课堂教学活动,许多家长志愿者具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专业特长,他们会被邀请在课堂上辅教甚至主教某些课程。
家长通常参与策划、协助组织全校性大型活动。对校运会、艺术节、庆祝会及郊游等,家长们给予了很大支持。家长们还通过研讨小组讨论学校系统的政策和实践、与教师合作采用的方法及学生成绩通知书、家庭作业、学校社团等问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