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2:上市公司·公司评论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2:上市公司·公司评论
下一篇

“包装美化”是上市后“变脸”的根源

2013年10月2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 谈股论市

  按照常理,企业上市募集了巨额的资金,这些资金就是存在银行里也会有不菲的利息收入。而且企业上市后,企业知名度增加了,企业的发展更能得到当地政府、银行、客户以及社会各界的支持。所以企业上市后赚钱较之于上市前应该更加容易。

  但中国股市就是这样一个违背常理的地方。

  据10月18日的《证券时报》报道,通过对2007年上市的116家公司(剔除金融类的上市公司,下同)上市前后有关数据的整理,当年上市的116家公司在上市前几年的盈利能力、资本回报率明显高于上市之后。

  根据Wind统计,2007年上市的116家公司在上市前的2004年至2006年,其整体的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分别为21.7%、22.3%和21.4%。然而上市后,这些公司的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不断下滑。2007年至2012年的6年时间中,上述公司的全面摊薄净资产收益率从未高于20%,特别是2012年的这一数据甚至低于10%,比遭受金融危机影响较为严重的2008年更低,上市公司创造利润的能力在上市之后存在趋势性的明显下降。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企业上市了反而难赚钱的怪象呢?追根溯源,包装上市应是其中的“普遍”原因。为了符合上市条件,也为了顺利地通过发审委的审核,更为了在IPO时能发出一个更高的发行价格,一些企业在IPO时,对过去的业绩进行了美化,或者对IPO募资投向项目进行了美化。

  这种美化通常有两个途径。一是对公司业绩直接进行造假,如同绿大地、万福生科那样欺诈上市。二是企业的大股东、大客户乃至当地政府部门在企业上市前积极照顾公司的业务,甚至给予各种优惠,而在公司上市后,这些照顾与优惠大幅减少甚至被取消。

  如2010年上市的创业板公司恒信移动堪称是这类公司的典型。该公司上市前,大客户河北移动力挺公司发展,而公司上市后,马上遭遇“受到移动运营商政策影响”的困境。

  对IPO募资投向项目的美化,则是另一种包装上市。这种现象在IPO公司中是普遍存在的。根据有关资料,在2007年上市的116家公司总计233个募投项目中,仅有63个项目无论是项目进度还是取得的收益都符合IPO招股书中的表述。

  之所以认为IPO募资投向项目业绩不符合预期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包装美化的结果,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央企类上市公司募投项目的达标情况明显较好。例如中国石油的5个IPO募投项目,全部按期达产。同样是央企的中海集运、中国中铁等公司的募投项目情况也比较好。

  央企类公司的管理通常较规范,也缺少包装造假的动力。这就反衬出那些非央企类公司对IPO募投项目的美化。

  □皮海洲(财经评论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