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笔记】
郑京和已经不再是那个在唱片里仿佛无所不能的天才少女,然而她深厚的音乐底蕴,以及与合作钢琴家天衣无缝的配合所体现出的室内乐修养,仍是在年轻音乐家身上不可能见到的。
1886年9月26日布鲁塞尔的清晨,即将在这一天步入婚姻殿堂的年轻小提琴家尤金·伊萨依意外地收到了一件结婚礼物——比他大31岁的作曲家塞萨尔·弗兰克为他创作的小提琴奏鸣曲。惊喜中的小提琴家与宾客中的一位钢琴家好友迅速排练了一下,就在婚礼现场首演了这部作品。弗兰克在当时只是籍籍无名的巴黎音乐学院教授,四年之后就去世了,但是伊萨依却在之后的四十年里将这首小提琴奏鸣曲带到了全世界,弗兰克也终于得到了他在音乐史上应有的地位。
尽管这样的传奇故事如今只能在书本里读到,但我们的时代也同样有我们自己的传奇——韩国小提琴家郑京和也许就是这样。1967年她与平夏斯·祖克曼在列文垂小提琴大赛上并列冠军(巧合的是,两人上周都在国家大剧院演出,而且只相隔一天),并成为了最早得到国际乐坛认可的亚洲演奏家之一:她用自己在弓弦上无所不能的表现征服了原本对亚洲人持怀疑论调的各大乐团,并进而为整整一代亚洲音乐家有机会在国际舞台上展现才华打开了大门。
上周五郑京和在国家大剧院的独奏音乐会,应该是绝大多数国内乐迷首次有机会在现场听到她的演奏,而她此时已经65岁“高龄”了,远远超过了通常小提琴家的黄金年龄——由于演奏方式对肌肉及关节机能的极高要求,许多小提琴家在40岁左右就已经无可避免地开始走下坡路了。郑京和在2005年手指受伤,此后6年时间里仅从事教学,直到两年前才开始恢复演奏,并且甫一复出就用在现场演奏全部的巴赫无伴奏奏鸣曲与组曲震惊了乐坛。这次在北京的独奏音乐会上,她选择了贝多芬、格里格、莫扎特与弗兰克的四首小提琴奏鸣曲,演奏时长达到了两个多小时,即使对于年轻演奏家来说这样的曲目安排也是很惊人的。
开场时的郑京和有些慢热,“春天”奏鸣曲的第一个乐句就因为失误而被迫中断,接下来的格里格第三号小提琴奏鸣曲则不温不火,原本十分迷人的旋律因为演奏得过于僵硬而不够感人,这使得上半场的音乐会多少有些令人失望。然而在音乐会的下半场,郑京和的表现却远远超出了人们的预期。在莫扎特的奏鸣曲K.379里,她将阴郁的抒情性段落演奏得入木三分,第二乐章末段的拨奏则通过单薄的拨弦声难能可贵地制造出了厚重的层次感。
音乐会的重头戏则是弗兰克的小提琴奏鸣曲,尽管这首作品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已经被几乎每一位小提琴大师演奏过,然而郑京和在1988年与钢琴家拉度·鲁普录制的该曲目却是笔者的最爱之一。弗兰克的这首奏鸣曲摒弃了一切的花哨,技巧本身的朴实无华背后是极为复杂的音乐情感。郑京和的演奏已经远远超出了谱面上原本已经十分繁复的表情记号,简直是“一唱三叹”,而更使人惊奇的是音乐毫无做作的痕迹。郑京和已经不再是那个在唱片里仿佛无所不能的天才少女,不论是音色还是音准均出现了不少失误,然而这对于一位已经65岁的演奏家来说完全可以原谅,而她深厚的音乐底蕴,以及与合作钢琴家天衣无缝的配合所体现出的室内乐修养,是在年轻音乐家身上不可能见到的。尽管今天的乐迷错过了太多音乐史上的传奇,也无缘在郑京和风华正茂之时见证其风采,但却很幸运地在国家大剧院听到了一段传奇的续写。
□徐尧(北京 乐评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