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年过七旬的陈履安,日前在北京的一处住所里,接受了新京报记者的专访。这一次,他的身份不是台湾政坛的公子,而是一位低调的修行者。1993年至1995年,他每年演讲超过100场,教授修心的方法,呼吁净化人心,之后又提出“救中国、救人心”理念,走遍台湾全省,深入民间,解民所苦,为民众祈福行脚。这一次,陈履安依据过往的修行经历,分享了他对身、心、灵的理解、认识与实证经验,以对世道人心有所补益。
■ 名片
陈履安
1937年6月生于江西庐山,从美国留学、任教回到中国台湾以后,曾任台湾“教育部”副部长、“科技部”部长、“经济部”部长、“国防部”部长、“监察院长”等职。50岁开始学佛,实践心智科学。陈履安是台湾前“行政院”院长、“副总统”陈诚之子,年轻时与连战、钱复、沈君山并称台湾政坛“四大公子”。
佛法与科学并行不悖
我小时候兴趣非常广,什么都喜欢研究。所以,虽然我到美国读麻省理工学院,又拿了数学博士,但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极感兴趣,有时间就会研读书籍、请教高人,包括易经、八卦、围棋、诗词、书法、针灸、太极拳、气功等。三十多岁刚留学回国的时候,也投入不少时间拜师学艺。
我总觉得中华文化里,有很多精彩的好东西,是现代科学没有研究的。我们中国人应该用科学的精神,结合传统的文化,创造出一套我们自己的东西,对世界会真正有贡献的东西。我本来就对针灸、气功、太极拳有些认识,通过资料,又发现连西方著名学府也纷纷开始研究禅修和心智。开发心智的方法,多为传统的佛教方法,并没有今天的许多心智科学知识。我为了亲身体验,投入了佛法的修行。
当时我发现,真正的佛法,不是哲学理论,也不是宗教信仰,而是教你怎么去实证——实践、证明的方法,不说你要去相信,而是你自己去感觉和体验,你自己证明之后,对很多事情的看法自然会改变,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改变,你会更有责任心,你不会去恨一个人,会发现伤人也伤自己。
有人说想学弘一法师,感叹做不到,因此不敢开始学习。为什么要学弘一法师辛苦的学习过程?古代很多不识字的人,能看的书籍也很少。现在的人不是,现在我们是开放的,接受资讯的能力强很多,大部分人有逻辑观念,生活节奏和学习方法更和古代不同。现代人需要现代化的觉醒方法,一味学古人没有必要,也很不理性,很不科学。
修行即修心,每天带着觉性即是禅修。每一个人都要找到自己的路,不要一味学别人。要注意,不同程度、不同背景的人需要不同的方法。家庭主妇、军人、文学家、律师、会计师、音乐家,他们方向、目标虽然一样,需要的方法是不同的。
将来怎么推广?要做科学实验,通过现代化和科学化的归纳演绎、逻辑实证,找到不同性格、不同职业的人学习的最有效的方法。我知道有许多方法对现代人很有用,所以觉得有希望。我强调要做实验,是觉得佛法与科学并行不悖。比如,佛法和物理学的关系,佛法讲“空性”,物理学讲“零点能量场”,那里什么都没有,但所有的东西都从那里来。
面对灾难应“自他交换”
现在,一些企业家喜欢参加禅修训练营。这是好事。但是,重要的是目的和见解要清楚,而且方法要适合不同类型的人。
我近来在台湾大学开课,讲授心智科学,开始把课程根据人的心态分为六类,也可以说六个阶段,各有不同的需求,各需要不同的科技知识与修行方法。比如说我们称之为“一般人”的人,他们专注于眼前的事,读书工作、结婚生子、过好日子,对今生以外的或心灵方面没有兴趣。他们需要的,是科学新知和减少烦恼的方法,这类人占人类的70%左右。
还有开始投入公益慈善或照顾别人的有慈悲心的好人,开始寻找答案的人,已经走了一段修行之路、有些境界或感应但卡住无法前进的人,知道需要去寻找心性的人,体会到心性的人等等几类,所处的阶段不同,需要的东西不同,方法也不同。
还有一个话题,我们身边,电视上,网络上,每天到处都是灾难、苦难。面对别人遭遇的苦难,我们怎么做?这是一个如何开发慈悲心的问题。
我常用的方法是四个字:自他交换。在电视上看到一个人遇到灾难,很苦。想想,如果我是他,我会怎么样?看到一个人极其讨厌,想想,如果他是我的兄弟,还会这么讨厌吗?你会发现,人的分别心很强,但不断交换身份的时候,感觉会变,你对人的批评会减少,别人对你的批评自然也会减少,你和人的关系会变好,当别人受苦,你也会想到要去帮助他。
■ 心灵榜样
新京报:在您看来,有身、心、灵较好融合的典型或者说榜样吗?
陈履安:我佩服的修行人非常多。很多不怎么出名,但他用一生的功夫修行,非常有成就。比如尼泊尔的夏扎仁波切,大多数人可能都没听说过。他是一位101岁的大活佛,基本上不出山,不建寺院,也不募款,只做闭关中心这一件事情。夏扎仁波切一生建了上百个闭关中心,常年在喜马拉雅山麓,带领上千位修行人在深山中闭关禅修。这是很特别的一位。藏区也有几位这样的人,是藏人,一般言语不通,对一般人话也不多。
■ 拓展阅读
陈履安谈心性
近年来,西方学府如哈佛、耶鲁等已经开始进行心智科学方面的研究,包括心念对细胞与物质的影响、禅修与身心关系等。其实,西方宗教文化对心智的基础知识远不如我们。近代西方流行的身心灵一说,其英文是body身、mind心、spirit灵。其实西方人讲的这个心,是指意识。不是我们讲的心,我们谈的明心见性的心,是指心性、自性、觉性,是指一切万事万物的本体,这观念是西方宗教文化中没有的。
在佛法中,一切现象的本质本体,称为心性、觉性,是可以运用止观禅修的方法,来亲自经验、证明的。我们对心性的觉受,不容易用言语表达出来,就好像“痒”的感觉,言语讲不出来。内观心性的方法,需要训练,人人都能做,和宗教并没有什么关系。
佛法能开发自性和心智。很可惜的是,千余年来,通过佛教自印度传向世界的过程中,佛教掺杂了许多和开发心智没有什么关系的文化习俗、礼仪规矩和宗教仪轨。近百年来,更由于战乱和不安,多数寺院沦为旅游景点、迷信场所,不再具有净化人心、开发心性的功能。
因此,我强调心智科学的重要性,而较少谈佛教或佛法。心智科学是一门结合现代科学与内观科学,开发内心的智慧与潜能,探索生命实相的科学。二十多年来,我一直在推广,将这些开发心性的方法,现代化、科学化、生活化和实用化,并进而纳入正规教育,成为人类通识的一部分。今天开发心性,要有更大一个抱负,要把理念跟科学结合起来,让更多的人升起智慧和对人的关怀。也就是说,把开发自性,与认知科学、物理学等结合起来,成为让大家都能学习的心智科学。这是我个人这么多年来的一个心愿。杨振宁最近发表了一两篇讲物理学与佛学结合的文章,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 记者手记
民国公子范
灯光昏黄,陈履安坐在一张佛像图下面,桌子正中摆放着烛灯,灯的中心也有几尊佛像。在这样一个环境里,老人穿衬衫,戴领带,接受媒体的采访,说话不急不慢,不时拿起茶杯喝陈年普洱。长子陈宇廷坐在左手边。
对于自己的修行经历,陈履安对记者说:“传统修行的路,我走了二十五年。我希望大家不要走得这么长、这么辛苦。我会把我修行路上的所知所学,一段一段,清楚地整理出来,成为现代人需要的现代修行方法……”他修过的佛法很多,向近百位高僧活佛求法,还做了大量的求法和修行笔记。
陈履安今年76岁,一直心怀感恩,“凡是带领过我的人,我都觉得非常感恩,想要回馈”。“很多师父不要我回馈他们,我也只是个初学者,看到一点光的时候,我就想把一些修行的基本方法带给大家。”陈履安说。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吴亚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