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7: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7:重点

环保法修订案草案三审,拟要求国务院部门、省级政府实施“政策环评”

政府制定经济科技政策要环评

2013年10月22日 星期二 新京报
分享:
浙江乐清北白象镇磐石社区有四五十家工厂和加工作坊,其中只有3家经过环保审批。9月,附近一学校发生学生集体流鼻血事件。新京报记者 侯少卿 摄

  环保法修订草案

  接连的雾霾天气,牵动公众神经。昨天,备受瞩目环境保护法修订案草案提交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五次会议三审。针对目前环境污染形势,立法机关继续从多个方面补充完善法律草案。其中,政策环评、生态补偿等,都被视为“超前”举措。

  全国人大法律委认为,一些地方因经济发展的冲动而忽视环境保护,有些单位单纯追求利润而无视社会责任,环境保护执法不严、处罚过轻、违法成本低,公众环境意识有待提高,这些都是突出的问题。

  现行环保法于1979年试行,1989年正式颁布实施。因为社会关注度高,公众期望也高,全国人大常委会这次修改环保法,显得格外慎重。修改稿草案破例两次公开听取公众意见。

  ■ 亮点

  政府制定政策也要环评

  政策环评被视为此次环保法修改最为“超前”的规定。此前,对重大项目建设的环境评价,已经成为“规定动作”,对规划的环境评价,也在不少地方实施。

  现在,立法机关和有关部门、公众都认为,政府制定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实现科学决策。因此三审稿规定,国务院有关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组织拟订经济、技术政策,应当充分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听取有关方面和专家的意见。

  参与立法的人士表示,“政策环评”并非一个单独的前置程序,这项规定的意义在于,政府在制定相关政策时,必须听取环境方面的建议,防止政策对环境产生负面影响,让政府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

  环评机构造假也要担责

  环评造假的事件屡有发生,环评机构应当承担什么责任,曾一度无法可依。

  全国人大法律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鸣起介绍,环保法修改稿草案二审之时,有些常委会委员、部门和社会公众提出,对环境影响评价服务机构弄虚作假的行为应当规定法律责任。

  此次三审稿增加规定,接受委托为建设项目环境影响提供技术服务的机构在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弄虚作假,致使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严重失实,对项目建设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除依照有关法律规定予以处罚外,还应当与项目建设单位承担连带责任。

  违法排污拟“按日处罚”

  根据我国现行法律,对污染者罚到顶就是100万元,“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我国环境污染事件频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此,草案明确指出,企业事业单位违法排放污染物,受到罚款处罚,被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依法作出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按照原处罚数额按日连续处罚。

  北京大学资源、能源与环境法研究中心主任汪劲认为,“按日计罚”是个很大的突破,也是世界各国通行的做法,这将有利于对环境损害的遏制,也有利于让环保执法硬起来。

  据新华社电

  ■ 分析

  “修正”改“修订”

  一字之差意味大改

  因为草案是对环保法的全面修订,全国人大法律委建议,将环保法修正案草案改为修订草案。

  有熟悉环保法修改情况的官员认为,从“修正”改为“修订”,虽只有一字之差,实际上意味着环保法从“小改”到“大改”的跨越。

  不过,武汉大学法学院教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会长蔡守秋认为,虽然现在名字从“修正”改为了“修订”,是“大改”还是“小改”,最终需要看修改的具体内容。在他看来,现在环保法修订案草案三审稿内容比此前又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改动的幅度还不是特别大,还是可以更多地进行讨论,充分考虑,哪怕修法的时间长一点也没关系。

  ■ 纵深

  政策环评执行难度多大?

  专家称政策环评入法将具里程碑意义,但实践中会困难重重

  国家城市环境污染控制技术研究中心研究员彭应登是我国最早展开战略环评研究的专家,他解释,规划环评和政策环评都属于战略环评,其在我国推动十分艰难,和普通的项目环评不同,战略环评是更高一个级别的环境影响评价,该制度的建立会触及很多权力部门的权限。

  据悉,此前推出环评法时,虽然很多专家力推,但最终在很多部门反对下,只将战略环评中的规划环评写入了法律,政策环评并未立法。

  此前的环保法修正案草案二审稿内容中,首次加入了规划环评内容,与环评法同步,但也未加入政策环评内容。规划环评制度下,部门不能简单地自己推出各类规划、计划,而必须在规划前考虑到可能发生的环境影响。

  彭应登表示,目前即使是规划环评,推行也十分困难,“如挤牙膏”似地一步步推进。他表示,目前,规划环评在省一级层面进展顺利,但在地市一级层面推行非常不理想。

  其表示,目前如北京市的全市规划,如地铁规划、能源规划、土地规划等十二五规划,都已纳入了环保部门的审查意见,但在各区县,依然没有展开规划环评。同样的情况在全国都类似。

  相比之下,政策环评较规划环评更为宏观,其要求各部门在制定政策,也就是大政策、大方针的过程中,必须首先评估政策可能导致的环境影响。

  他认为,目前环保法修订案草案三审稿能纳入政策环评,是填补了法律上的一个空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不过,他同时表示,即使环保法修订案草案最终真的确立了政策环评制度,在推行的实践中肯定依然困难重重,但至少目前首先确立了法律,今后国务院出台相关法规条例就有法可依了,“一步步来,总会水到渠成的。”

  政策未环评有哪些后果?

  专家称空气污染加重、产能过剩,均系政策考虑不周后遗症

  此前,因政策考虑不周而带来环境影响的例子比比皆是,彭应登说,此前的汽车产业政策、城市汽车发展政策便是如此。以北京为例,此前没有采用汽车总量控制,造成了空气污染,现在再来进行控制则有点为时过晚,很是被动。再比如,北京此前的人口政策,如果考虑到环境影响而早点进行人口总量控制的话,也许也可以减少现在的雾霾天。

  此外,彭应登举例,此前国家鼓励钢铁、水泥、船舶等高污染高耗能企业的发展,现在却出现了30%以上的产能过剩,导致产业结构不合理,大气污染集中,这些都跟当时出台政策时未进行环境影响评估有关。

  其表示,虽然政策环评操作难度较高,但应该首先把制度建立起来,因为环境治理的重要原则就是越早考虑,最终可能出现的环境影响也越小,不会被动治理,而可以主动保护。反之,一些大政方针,比如开发西部,如果没有提前做好配套的保护措施,可能会给当地脆弱的生态带来灾难。

  本版稿件采写(除署名外) 新京报记者 宋识径 金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