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破宿命(14)
□雪珥(改革史学者)
美国传教士、大清国“中央外语学院”(同文馆)校长丁韪良发现,负责统筹大清国改革开放的“总理衙门”,在应对所谓保守派时,有一个绝招:“以内部摩擦避免外部反对”。
总理衙门成员成林曾经向他解释:“你知道,由于外来反对,总理衙门的筹划有时搁浅。聪明的御史或有势力的总督向皇帝进谗言,从而破坏我们最明智的计划。这种情况下,恭亲王虽感应对困难,但仍自有办法。他奏请皇帝给他的反对者在衙门中安排位置。亲王知道,反对者一旦进入了衙门,不久就会发现,亲王的政策才是应对外国的惟一可行办法。毛昶熙和沈桂芬就是这样进入衙门的。”
丁韪良证实,曾经是保守派一员的毛、沈进入总理衙门,真正挑起这千斤重担后,几乎立即实现了改变,不仅成为恭亲王的忠实同僚,而且成为坚定的改革者和“总理衙门里最好打交道的人”。
1867年,当总理衙门建议同文馆在讲授外文之外,添设一馆,专门讲授天文、数学等西方科学知识时,遭到了德高望重的老臣倭仁的坚决反对。
对此,恭亲王的对策是“请君入瓮”,抓住倭仁原奏中的大话:“天下之大不患无才,如以天文、算学必须讲习,博采旁求必有精其术者,何必夷人?”下了个套:我们花了二十多年的时间,都没找到这样的人才,“倭仁竟有其人,不胜欣幸”,建议请倭仁立即保举,另开一馆。
慈禧太后照准,要求倭仁立即保举精通天文算学的人才数名,“另行择地设馆,由倭仁督饬讲求,与同文馆招考各员互砥砺,共收实效”。
倭仁这下急了,赶紧解释:“奴才意中并无精于天文算学之人,不敢妄保”。
中央却依然不放过他,慈禧太后在上谕中要求他随时留心人才,一旦发现此类人才,立即保荐。接着,朝廷干脆任命倭仁也为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
丁韪良认为,这是恭亲王为了让倭仁这个“老沙文主义者”,能亲自通过跟他所谓的“洋鬼子”打交道,来长点见识。被套的倭仁,最后在上朝途中落马受伤——据说是有意为之,以此逃避被改革者“统战”的机会。丁韪良惋惜地说,如果倭仁“不拒绝训练,谁晓得这个老翰林会不会同样彻底地转变过来呢?”
恭亲王的做法,颇受旁观者的好评。1899年,英国人Harold E. Gorst在回顾大清三十年改革史时,就认为恭亲王此举,是用了一记漂亮的“外交手法”处理内争。
不争论,尤其是在诸如“学习西方科技是否属于背弃老祖宗”之类永远不可能有结论的问题上避免纠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体制内的摩擦,及改革所可能遭受的阻力。丁韪良感慨地说:“总理衙门这台机器是根据测微螺旋的原理制造的,将震动最小化。”
当然,不争论、向前走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大权在握,否则,手脚一定会被爱好争论者紧紧捆住!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