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文娱新闻·对话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文娱新闻·对话

携打击乐团亮相国家大剧院 台湾艺术界“大佬”接受专访

朱宗庆:“小众”打击乐跨界变大团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新京报记者 周岗峰 摄
来京演出的《木兰》。朱宗庆很早就认为“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是未来的趋势”。高尚 摄

  上周,台湾表演艺术界的“大佬级”人物朱宗庆带领他的打击乐团做客国家大剧院,一出音乐戏剧《木兰》,以打击乐与传统京剧融合的方式重新诠释了这个故事。

  儿时起,朱宗庆就被打击乐吸引,无师自通学习了钢琴、打击乐、小喇叭和单簧管后,他考入台湾艺术专科学校。那时打击乐还是非常冷门的音乐种类,艺专都还未开设该专业。1986年,他成立了自己的打击乐团,二十多年间,逐渐发展出四个乐团,他也促成了各种跨界合作,1993年,云门舞集首次来大陆演出时,朱宗庆打击乐团就作为现场配乐一同前来。

  朱宗庆“大佬级”的另一面体现在其艺术管理的成就上,在他看来,“搞管理”和“搞艺术”并不冲突,因为艺术家的创作过程中“不是只有感性和浪漫的”。

  ■ 人物名片

  朱宗庆 台湾朱宗庆打击乐团创办人暨艺术总监、打击乐家、资深艺术管理者。1954年生于台中。毕业于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现台湾艺术大学)音乐科,后赴维也纳音乐院深造。1986年成立朱宗庆打击乐团,1992年,创办朱宗庆打击乐教学系统。曾任台北艺术大学校长,今年起在两厅院(戏剧院、音乐厅)担任董事长。

  艺术家

  朱宗庆的打击乐团是台湾第一家专业打击乐团,除了年均160场的世界巡演,他们还通过多种方法来普及打击乐这个相对“冷门”的乐种,而与云门舞集、兰陵剧坊等艺术团体的跨界合作,则令乐团为更多人所知。此次来京演出的音乐戏剧《木兰》令打击乐与传统京剧融合,且有了更多内在的沟通。

  不安于很简单的音乐

  新京报:你在多年的打击乐推广中有何心得?

  朱宗庆:敲敲打打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我们小时候总会随手拿东西敲打,这就是一种打击乐。我举办各种讲座、示范教学、户外演出,用很多方法来吸引观众。我们是完全的民营团体,只能靠演出票房、做活动等。

  新京报:你一直在为打击乐寻找各种跨界的可能,为什么?

  朱宗庆:跨界好玩,我也爱玩。我不安于很简单的音乐,跨界能把很多构想实现,不管做得到做不到,你先去想它、去促成。前年我们在小巨蛋演出,在体育馆做《极夜震撼》,就用上了多媒体、科技、机器人等很多手段。我的打击乐团成立以来做过与戏剧、舞蹈、朗诵、多媒体的跨界演出,大型跨界演出每三年一次,小型的每年都在做。

  这次的《木兰》最传统、最彻底,也是我认为比较成熟的。我一直觉得传统非常重要,做乐团这些年,我也一直认为结合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是未来的趋势,后来果真如此。

  管理者

  朱宗庆也是卓有成就的艺术管理者,他曾三次在台湾最重要的表演机构两厅院任职,还曾担任过两厅院的艺术总监和台北艺术大学校长,此外,他的打击乐团也有着庞大的架构。做艺术与做管理,看似容易打架,他却把握了感性与理性的平衡。

  简单讲,我很会用人

  新京报:你的乐团有很大的规模,是怎么规划的?

  朱宗庆:我们的一团是职业团体,二团是半职业、培养新秀的。后来二团非常优秀,也变成职业团体了,工作就交给三团——“跃动打击乐团”。四团“杰优青少年打击乐团”就是业余的。这种规划一方面是培养人才,一方面能有针对性地推广。

  二团比云门舞集2还早一点,我们(指与林怀民)没讨论过,但想法很像。我们还成立了打击乐教学中心,后来云门也有了,这说明,民间的职业团体要追求卓越时,碰到的问题是一样的。

  新京报:艺术家从事管理的案例很多,但成功案例不多,你是如何做到平衡的?

  朱宗庆:我有很好的团队,我把想法告诉他们,他们去实现——简单讲,我很会用人。我在剧院工作时,就找到很好的艺术总监,我当校长时,也有很好的副校长。

  新京报:艺术家与管理者的思维方式常有很大区别,艺术家似乎更理想主义。

  朱宗庆:艺术也需要有理性的结构,比如你安排曲子,差一秒钟就差很多,做灯光、颜色,差一点也差很多。艺术家不是只有感性和浪漫的。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陈然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