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4:逝者·弟子追忆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4:逝者·弟子追忆

百岁“活北京”,一生写就“建城记”

2013年10月24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2005年重阳节朱祖希到友谊医院看望侯师。
2004年9月1日,93岁高龄的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侯仁之先生,第一次登上了复建总体竣工的永定门城楼。 殷楠 摄
1948年在英国利物浦大学求学的侯仁之于宿舍区留影。
2006年北大校庆,侯仁之与地质地理系经济地理专业56级学生在一起。
《北京建城记》手稿。
1993年12月,侯仁之先生在金中都建城840年纪念会上作报告。

  在北京的上空一颗闪烁了100多年的巨星陨落了。他就是被北京人称之为“北京通”的历史地理学家、北京大学教授侯仁之先生。尽管先生已经入住医院多年,但噩耗传来仍然悲痛不已……

  1955年7月我有幸考取了北京大学地质地理系。17岁的我,用一条两头带钩的竹扁担,挑着母亲给我准备下的铺盖、凉席,从浙江省的一个小县城,风尘仆仆地来到了北京。

  开学的第一天,作为地质地理系的主任,侯仁之先生为我们上了第一课——北京。侯先生那精神矍铄、语言生动、深入而浅出的内容把我给深深地吸引住了。正是这一课“侯仁之”和“北京”一起,像一颗充满生机的种子,便这样植入了我的心田。毕业后,我又长期从事城市规划和环境问题的研究。因而,我几乎恭读了侯师有关北京的所有著述。

  北京是集我国封建时代都城建设、建筑艺术之大成的一座城市,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因而它也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北京是侯仁之先生心中的“圣城”。作为历史地理学家的他,总是对我们这样说:“尽管历史地理所涉及的领域很广,但在我这一生当中还是对北京的研究情有独钟,收获最丰。”

  侯仁之先生向以“仁爱之心立世,仁义之心立身,仁德之心治学,仁和之心达济天下。”他是中国地理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

  那么,什么是“历史地理学”呢?历史地理学就是研究人类历史时期的地理学。侯仁之先生以其强烈的求知欲和严谨的治学精神,把中国历史上的“沿革地理”,改造、创建成为现代历史地理学,并从对北京城市历史地理研究中探索了北京的起源、变迁及其规划建设,从而悟出了古都北京历史演进的轨迹,进而提出了“北京规划建设中的三个里程碑”的论说。他酷爱祖国的大好河山,又有忧国忧民的热诚。他的历史地理学家特有的灵感和机敏,开创了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先河。1985年12月12日,中国终于成为《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缔约国之一,并于1987年开始了世界遗产的申报工作。

  城墙原是北京城最鲜明的标志。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城墙完全失去了其固有的作用。北京城墙与城楼以其雄阔巍峨的形象与建筑工艺,具有重要历史文物价值,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理应加以保护和利用。所以,当侯仁之先生得知要维修并保留下原西城墙的一段遗址时,欣然命笔为其写下“维修记”并刻石立于遗址公园中。

  侯仁之先生以102岁的高龄,驾鹤西去了,回顾他的一生,一件件,一桩桩之无不见证着他对北京城、对祖国的那颗赤子之心,那份令人敬仰的大爱。

  侯师常常对学生们说:“历史地理是一门又古又今之学。它既要研究历史上的古迹文献,又要结合现代地理学的知识加以实地考察,是一门读书加行路的学科。”“愿诸君有坚定的事业,愿诸君有不拔的士节,愿诸君有光荣的献身。”

  在侯仁之先生从事教学事业将近70年的生涯中,培育出不计其数的学生,侯师毕生所追求的历史地理学研究事业不仅后继有人,而且正薪火相传,越烧越旺。

  (原文较长,刊文有所删减)

  □朱祖希(北京地理学会副秘书长,侯仁之先生弟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