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7:文化新闻·重点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7:文化新闻·重点

北京国际音乐节迎闭幕大餐;新版《帕西法尔》长四个半小时

瓦格纳巨作《帕西法尔》迎中国首演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导演迈克尔·舒尔茨。
中国爱乐乐团为这场演出专门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排练和准备。

  随着北京国际音乐节迈入威尔第迷你音乐周,离闭幕大戏《帕西法尔》的脚步也越来越近,这部长达四个半小时的长歌剧将于29日和31两日在保利剧院上演,这将是这部歌剧在国内第一次演出,音乐节艺术总监余隆称“当音乐第一声响起,将是历史性的一刻。” 新京报记者 姜妍

  古斯塔夫·库恩“救火”指挥

  《帕西法尔》是瓦格纳最后一部歌剧大作,取材于13世纪德国的圣杯骑士传说,是瓦格纳生前最后一部也是最有争议的歌剧,于1882年7月在贝鲁特首次公演,时隔131年终于来到中国。这部三幕歌剧时间的长度对乐团来说也是一个重大挑战,下周的两场演出都是从18:30开始,中间休息两次,演出一直持续到午夜。

  本次演出是音乐节与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德累斯顿国家歌剧院和马德里皇家歌剧院联合制作的新版歌剧,今年3月这一版本的歌剧已经在萨尔茨堡复活节音乐节上成功演出,本次演出的版本沿用了这场演出的全部舞美、服装、道具,这些物品即将用9个集装箱运抵北京,所有主创团队以及萨尔茨堡首演中的哑剧演员也都会一同来京。

  原计划担任本场演出指挥的彼得·施耐德因为身体原因无法来京,代替他的指挥家古斯塔夫·库恩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师从卡拉扬。库恩是个非常有意思的指挥家,也是瓦格纳作品的权威演绎者,他在仅有千余人口的奥地利小镇埃尔建立了以演出瓦格纳作品为主的蒂罗尔音乐节,他喜欢骑着哈雷摩托往返于家和排练场地。距离库恩上一次来北京已经过了15年,他为这座城市的巨大变化而惊诧。

  乐团专心排练一个多月

  为了这部经典之作的中国首演,中国爱乐乐团专门在音乐季规划时为《帕西法尔》留出了一个多月的时间,从九月上旬到十月底,乐团几乎没有安排演出,而是按部就班地进行着《帕西法尔》的排练和准备工作。

  在19日奥地利指挥家古斯塔夫·库恩到来之前,作为助理指挥的青年指挥家黄屹带领乐团完成了繁复的音乐作业,先是分声部排练,再进行乐团合排。在库恩与乐队排练的第一天结束时他就赞赏道:“乐队之前的排练工作完成得相当出色,我今天第一次与中国爱乐乐团排练,但已经能明显感觉到乐队对作品的熟悉程度。”

  “《帕西法尔》对于任何一支乐队而言都是一部十分困难的工作,不仅仅对于中国乐团而言如此,对于欧洲的乐队来说同样不是容易的事。”库恩说这个困难主要就是其超长的长度,如果乐队对作品本身不感兴趣,演奏就会变成煎熬。而在与中国爱乐排练的这些天,他认为最大的困难已经解决,这里的乐手对这部作品有渴望。

  中场休息时导演将现场讲解

  早在2007年,中国爱乐就演出过瓦格纳的《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的全版音乐会版,当时也是该剧的中国首演。“直到今天为止,国内也只有中国爱乐演出过一次而已,之所以今年才碰《帕西法尔》,是因为乐团发展到现在已经在艺术风格和演奏实力上能够做到胜任这部歌剧。”乐团艺术总监余隆说道。

  而《帕西法尔》也是音乐节推出的第三部在中国首演的瓦格纳歌剧,2005年他们推出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全长15小时的歌剧连演4日,也创下了音乐节的一项纪录。2008年音乐节又推出了集灯光、布景、音乐、演出于一体的瓦格纳歌剧《汤豪塞》的中国首演。

  为了能让中国观众更好地理解新版《帕西法尔》,在29日第一幕中场休息时,导演迈克尔·舒尔茨、舞美与服装设计亚历山大·波尔青将对现场观众进行欣赏指导和歌剧介绍。

  ■ 对话导演

  迈克尔·舒尔茨:这部歌剧非常高深,理解起来不易

  Q 该版本帕西法尔有哪些亮点?

  A:在内容的释义上,这一版的戏剧高潮是当帕西法尔作为“救赎者”回归并拯救了其他的圣杯骑士时,象征着保守主义的基督教的复归。这个概念体现在帕西法尔最终的归宿上。最初在没有受到昆德丽的影响前,救世主的化身(指帕西法尔)只是一个普通人,一个不以救世主身份自居的人,但他最后还是变成了一个脸谱化人物,变成了圣杯骑士的象征。这一转变意味着在这个非世俗、非现代的社会中,一种仇视女人、崇尚战争、推崇爱国的宗教理念得以复活。前两幕中费尽周折建立的自由与平等的世界的美好愿景在这一刻彻底崩塌,而摧毁这一愿景的正是这些希望的化身——帕西法尔。

  Q 这部歌剧中,瓦格纳是如何嵌入他的宗教思想和美学理念呢?

  A:瓦格纳的宗教和审美理念完全是他个人的想法,绝不可以上升到普世价值的高度。关于《帕西法尔》有诸多解读,包括同化的影响和瓦格纳的个人选择和转变,所有这些都令人疑惑,而我的版本也体现了在这些疑惑当中选择一个立场并非易事。毋庸置疑,《帕西法尔》是从尼采到叔本华的不同哲学思想共同影响的产物,这其中还掺杂着对宗教的批判和对其他宗教流派的好奇。瓦格纳的反犹思想对作品的影响也不容小觑。总的来说,作为导演,解释如何解读这部作品或者诠释瓦格纳的内心斗争并非我的本职工作,关于这些问题的文章和评论已经足够多了。我所感兴趣的事发生在角色之间的戏剧性故事,是怎样的恐惧和欲望驱动并折磨着他们,以及如何去体会歌剧中的情感。《帕西法尔》的音乐太有征服力了,面对这样的音乐,我又怎么能仅满足于站在一个观众的视角呢? 所以在这个制作中我们也添加了新的角色(帕西法尔的同伴,作为木偶本身以及木偶操纵者的耶稣,克林索尔的声音和本人,迷惑安福塔斯的两个女性等)。

  Q 对于首次欣赏这部歌剧的观众有何建议?

  A:我希望观众能够怀揣好奇之心,同时对音乐、剧情、舞美和舞台表演抱有开放的态度。这部歌剧非常高深,理解起来并不容易。观众往往需要透过音符、唱词和舞台表演来探求背后的真相。所以我们的理念就是:不要试图解释任何东西,每个人的所见所感都会与他的个人经历关联。在欧洲这种理念并不是很受欢迎。欧洲人更希望看到对歌剧清晰易懂的阐释。或许来观看和聆听这部歌剧的中国观众在欣赏的时候能够少一些偏见,多一些宽容吧。

  中国乐团演出瓦格纳的情况梳理

  ●1999年3月,中央歌剧院《漂泊的荷兰人》(中国首演)(演出于澳门进行)

  ●1999年4月,上海交响乐团《漂泊的荷兰人》

  ●2001年11月,中国爱乐乐团《女武神》(第一幕)

  ●2007年6月,中国爱乐乐团《特里斯坦与依索尔德》 (中国首演)

  ●2009年2月,中国国家交响乐团《漂泊的荷兰人》

  ●2011年9月,中央歌剧院《汤豪塞》

  ●2012年4月,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漂泊的荷兰人》

  ●2012年12月,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罗恩格林》(中国首演)

  ●2013年7月,中央歌剧院《女武神》

  ●2013年10月,中国爱乐乐团《帕西法尔》(中国首演)

  (感谢数据提供者,中国爱乐工作人员周皓)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