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3:星期五周刊·写字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23:星期五周刊·写字板
上一篇

回忆谢晋(下):“自问自答”的采访

2013年10月25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光影散记】

  □白睿文(美国学者)

  虽然那天的翻译很糟糕,一两年后当开始为《光影言语:当代华语片导演访谈录》一书做计划时,我还是硬着头皮邀请了谢晋导演加入这个庞大的采访项目。谢晋算是那本书中年龄最大、最资深的导演,他不只是见证了中国电影史的很多不同阶段,还在这段历史中扮演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没想到谢导一口就答应了。

  2002年12月,我来到上海,一到就与谢导的办事处联系。之前我把所有能找到的谢导作品重看了一遍,准备了几十个问题和好几页的笔记。没想到谢导的秘书要求访问前把问题先传真到办事处,让导演过目。因为我自己带来的问题草稿都是手写的,密密麻麻的汉字恐怕只有我一个人能看懂。另外,这本来就像个蓝图,当访问进行的时候经常会有很多即兴的成分。谢导也是所有被访问者中唯一要求先看提问草稿的导演。因为没有带笔记本电脑,我只好拿几张白纸,把所有的问题清清楚楚地重抄一遍,在不熟悉的上海街头找地方发传真。

  访问那天,先是导演公司的一位公关小姐接待我,她带我到一个小房间,过几分钟导演就来了。谢导把我传真过去的问题草稿拿出来看,“哎呀,你的问题还真多啊!”我有点不好意思,但我解释,“这类访问不像报纸上的经常刊登的简单采访,我希望这种访谈能全面,可以包括您创作生涯中的不同阶段。”因为担心谢导真的觉得我准备的问题实在太多,我还加了一句,“假如您嫌问题太多,我们可以把其中一部分跳过去。”但谢导却很大方,“那倒不用了,我们就开始吧!”

  我刚要开口提第一个问题的时候,导演看了看他手里的草稿然后有点像自言自语地把第一个问题念出来,并开始非常详细地回答。第二个问题同样如此。然而将近三个小时的访问都是这样进行的,导演把我提供的问题都念出来,然后做了详细的回答,有点自问自答的意思。偶尔我还想插进去,补问一个问题,但谢导还是按照我提供的“剧本”把一场精彩的访问“拍”完了。当然这独特的访问方法也跟当时快八十岁的谢导的听力有关,虽然我处于相当被动的位置,但那仍是一个非常感人和难忘的午后。

  当天,谢导从他的童年往事与新中国成立前在话剧圈工作的日子讲到刚刚入行的经验,以及在“文革”期间他和家庭所受的苦,又从《女篮五号》《红色娘子军》讲到《芙蓉镇》《鸦片战争》等其他几十部影片的拍摄故事。用三个钟头的时间来概括六十多年的从影生涯,不只是很难,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现在离专访谢晋导演的日子已有十一年,导演也走了有六年,但当天下午的访谈记录我仍保留着,当做一个宝贵的一手材料。而这就是我和谢晋导演之间,从一次失败的口译转成一次成功访问的小故事。(完)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