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2:书评周刊·秋季书选·文学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2:书评周刊·秋季书选·文学

秋季书选·文学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作者:佩索阿著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3年7月
作者:王敖著
版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菲利普·罗斯著
版本: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3年7月
作者:艾伟著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苏童著
版本:作家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娜杰日达·曼德施塔姆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9月

  ■ 推荐

  《无愁河的浪荡汉子·朱雀城》

  作者:黄永玉

  版本:人民文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文学老头”黄永玉在这部自传体长篇小说中,描述了自己儿时的成长经历,借此勾画出广阔社会背景下的历史沧桑。

  《花街往事》作者:路内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7月

  路内安放了比之前的长篇更大的文学野心,试图通过讲述上世纪六十年代到新世纪的故事,展现时代之变与痛;但他写得最好的,可能还是青春的失意与迷茫。

  《炸裂志》

  作者:阎连科

  版本:上海文艺出版社

  2013年9月

  阎连科书中虚构的炸裂市以深圳为原型。短短几十年间,由一个小村发展为一座国际大都市,它是中国的转型与巨变最鲜明的缩影,也浓缩了转型期的问题与矛盾——这也是阎连科致力于在新作中捕捉与剖析的。

  《三个女人》

  作者:罗伯特·穆齐尔

  版本:译林出版社

  2013年8月

  《三个女人》是德语文学巨擘穆齐尔1924年发表的小说集,收录的三个小中篇共同探讨了男性在面对女性时在理性与非理性之间撕扯的状态,读者可从中体会穆齐尔的哲学探索与美学追求。

  《阿尔伯特·卡埃罗》

  葡萄牙大诗人凭借一本《惶然录》轻易俘获了无数中国文学读者的心,但他的诗歌从萄语直译过来并出版,却是最近才发生的事,这本《阿尔伯特·卡埃罗》即是第一本从萄语直译的佩索阿诗集。佩索阿的一大写作特色,是他生前曾用多达72个异名进行创作,不同的异名代表了不同的文学追求与创作理念,阿尔伯特·卡埃罗是他所有的异名中最重要的一个。在本书译者、佩索阿研究者闵雪飞看来,卡埃罗是佩索阿整个异名写作系统的核心与母体,是其他所有异名的”导师”,为这些异名提供了哲学理论基础,而《阿尔伯特·卡埃罗》中的诗作,则是哲学理念与诗歌形式的完美统一。诗人徐芜城认为,佩索阿的工作是在“让无意义的世界重新获得意义,让人重新拥有本真的‘思想和感受’——‘就像一朵花拥有香气与色彩’”。

  所幸的是,《阿尔伯特·卡埃罗》只是我们系统阅读佩索阿这位伟大的现代诗人的开始,他以其他异名创作的作品,将会在今后几年由商务印书馆陆续推出。

  《王道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

  诗人王敖在二十多岁时推出他的“绝句”系列时,几乎以一种风暴般的力量,搅动了中国当代诗坛的秩序。在这些以《绝句》为题的同题短诗中,他成功地“炼制”出一种新的诗歌形式,将词语、意义和节奏的密度与摩擦系数增至最大,做到了在短短几行之内,快速刷新读者的感受力和想象力。以“绝句”为题的意图也便极易理解,王敖想要创作的,是一种“当代绝句”。《王道士的孤独之心俱乐部》是王敖最新的诗歌选集,时间跨度是1997年到2013年,收录了许多《绝句与传奇诗》中的作品。在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王敖说,这些入选作品在风格和语言质地上相对统一,是一次集中的表达。

  诗人柏桦认为王敖创作的是一种新型的“元诗”,能够召唤出新的写作。柏桦说,“王敖的诗极具方法论及形而上学的魅力,他写的是一种新型的元诗。很可能,或者更大胆地说,他将开一代新诗风。”事实上,如诗人胡续冬所评论的那样,王敖的写作已拥有越来越多的模仿者,但在胡续冬看来,王敖的节奏、修辞和语气都是不可复制的。

  《被释放的祖克曼》

  尽管很可能最终无法获得来自瑞典学院的“最高加冕”,罗斯在美国的文学地位自然毋庸置疑,其小说品质也多有保证。《被释放的祖克曼》是罗斯第一个文学高峰时期创作的作品,为“祖克曼”三部曲的第二部,而这个系列带有相当强烈的自传色彩,是了解罗斯的小说世界与内心世界的重要作品,一直以来也常被当成罗斯的代表作。和罗斯本人一样,小说主人公祖克曼也是一位犹太作家,而小说的中心,则是探讨犹太人在美国社会中寻找自我与身份认同的苦痛与迷茫,进而折射出美国社会中更广泛、更深层次的问题。

  《盛夏》

  小说讲述了柯译予、丁家明、小晖等人的故事,描写他们在和复杂的时代相纠缠时的欲望、恐惧与挣扎,在不长的篇幅中写出了时代的复杂和人性的复杂。干净的语言、生动的细节、合理的心理刻画、对时代氛围的准确把握,这些特质让艾伟的小说《盛夏》成为对我们所处时代的一次很好的艺术再现。小说取名“盛夏”,是因为在作者看来,身处这个时代,我们的内心就像“盛夏”这个季节,充满了焦虑、不安和无名躁动……

  《黄雀记》

  苏童长期被公认为中国最会写短篇小说的作家之一(许多人认为可以去掉“之一”),但和曾经的门罗一样,苏童将只会写短篇看成一种极大的缺憾,并用实际行动对其进行弥补,近年更是每隔几年就会拿出一部长篇——从《碧奴》,到《河岸》,再到今年的《黄雀记》。《黄雀记》回到读者熟悉的“香椿树街”,至于读者是更偏重苏童早期短篇的速度、意味与叙事片断的穿透性,还是长篇的完整、丰富与视野,则是见仁见智的事了。

  《曼德施塔姆夫人

  回忆录》

  诺奖得主、俄罗斯著名诗人布罗茨基说:“由于这部伟大的散文是用曼德施塔姆的诗歌、用他的死亡过程和他的生命质量写成的,因此,一位哪怕没有读过曼德施塔姆任何一句诗的人也能立即明白,这些文字再现的确实是一个伟大的诗人,仅凭那朝向他的恶所具有的数量和能量。”本书译者刘文飞说:“丰富独特的叙事内容与音乐的结构和政论的风格相互交织,使曼德施塔姆夫人的这部书成了一部‘不止于’回忆录的文学作品,一部富有史诗韵味的特殊时代的编年史。”

  本版撰文/新京报记者 吴永熹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