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4:书评周刊·秋季书选·历史传记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4:书评周刊·秋季书选·历史传记

秋季书选·历史传记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作者:江勇振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唐宝林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陆南泉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陈远
版本: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冯筱才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马振犊,邢烨
版本:浙江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 推荐

  《天涯晚笛:听张充和讲故事》

  作者:苏炜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7月

  百岁老人,合肥四姐妹之一张充和的口述史回忆,讲述自己的人生经历,以及与卞之琳等人的交往。

  《我的父亲罗家伦》

  作者:罗久芳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3年9月

  罗久芳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整理父亲遗稿和文物,并协助出版《罗家伦文存》。本书收有作者追忆父亲的文章,以及罗家伦的留学情书,罗家伦和张维桢的文章等等。

  《壬辰倭乱》

  作者:崔官(韩国) 

  版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3年9月

  公元1592-1598年的壬辰倭乱,起始于日本的丰臣秀吉侵略朝鲜,而终极目标是征服大明。战争历时约七年。这是一场全面战争,对之后东亚世界的格局产生了重大影响。

  《告别未名湖:北大老五届行迹》

  作者:奚学瑶,张从,孙兰芝

  版本:九州出版社

  2013年8月

  北大老五届,是指北大理科1960-1965级,文科1961-1965级的学生。这个九千多人的群体,在1968年或1970年间被集体发配到全国各地的基层,接受工农兵的“再教育”,个人命运由此发生重大转折。

  《舍我其谁:胡适·日正当中》

  江勇振所呈现的研究,以扎实的史料爬梳和严谨的历史考据,在研究方法和史料范围上均超越了此前的研究者。第二部所述内容为1917年至1927年,正是胡适回国后领导新文化运动,在文化界大放异彩的时间段。作者对胡适思想的源流进行廓清和梳理。例如,胡适脍炙人口的名文《易卜生主义》,使得“娜拉”、“斯铎曼医生”成为20世纪初期中国知识阶层家喻户晓的人物,“娜拉出走以后怎么办?”成为知识界一个探讨的话题,但是,胡适是怎样在引用易卜生的原作?江勇振通过对原著的研读,对此进行了辨析。胡适常说的“杜威教我怎样思想,赫胥黎叫我怎样怀疑”,作者通过胡适的相关文本的相关研究,进而发现这些文本与杜威与赫胥黎著作之间的关系。

  此前,大陆学者罗志田、邵建都认为,胡适1926年经西伯利亚、莫斯科去欧洲,在莫斯科停留三天,说了一些称赞苏俄的话。江勇振对于胡适这番话背后注重生产力发展的思想做了分析后得出结论,胡适从未“左倾”。

  《陈独秀全传》

  社科院近代史所研究员唐宝林,集三十余年陈独秀研究成果之大成,穷尽目前所能见到的所有资料,著成97万字的陈独秀传记。到目前为止,本书堪称陈独秀研究领域最权威的著作。

  陈独秀一生有两大事迹:一为“五四运动的总司令”,一为建党并担任总书记。前者以《新青年》为阵地,使之获得了广泛的文化影响力,在思想史上树立了一座丰碑(软实力);后者则以创始中国共产党的方式,在实际政治中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硬实力)。作为文化人的陈独秀,迄今仍是思想史上的研究对象,其思想启蒙与放荡不羁的个性仍是当下读者津津乐道的话题。作为政治人的陈独秀,从建党到担任总书记,到晚年的思想反思,其思想演变过程有诸多话题尚未完全展开。在作者看来,陈独秀五四时期所追求的民主,主要是反封建。他因为相信苏联的民主比资产阶级民主高一万倍,而他晚年所追求的民主,则超越了阶级,主要是反斯大林极权主义,堪称“更高的民主”。

  《俄罗斯国家转型研究》

  1991年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成为了中国改革的参照对象之一。本书是一部俄罗斯当代史研究专著,对苏联解体之后,俄罗斯发展道路进行了研究。在经济上,俄罗斯在1996年已经形成了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俄罗斯经济近20年来稳步上升,民众生活较大改善,但粗放型增长方式并未有实质变化。在社会转型上,政治精英仍占主导地位,自上而下建立的公民社会正在发展和形成过程中。自由主义、欧亚主义、民族主义、保守主义、社会主义各种思潮各有信众。但是,除了苏联时代的既得利益者,几乎没有人愿意回到斯大林体制。

  《燕京大学:1919-1952》

  青年学者陈远穷数年之功,搜集燕京大学史料,并以口述史结合的方式,完成了一部填补大学史研究空白的历史著作。1919年司徒雷登出任燕京大学校长,燕大开始它33年短暂历史中的辉煌业绩;1952年在新政权推行的“院系调整”中,燕京大学永远地消逝了。

  本书讲述了民国一代学人风采、教会学校在中国的曲折历程、燕大著名校友的逸闻趣事、燕大在抗战中的特殊作用、哈佛燕京学社的成立、共和国建立后知识分子的命运等等侧面,既是一曲燕大的挽歌,又贯穿了中国近代史变迁下的大学命运。

  《政商中国》

  研究二十世纪的历史脉络,政商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作为近代中国最重要的历史人物之一,大约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学术界及舆论界对虞洽卿的描述、讨论与评价就极多。大致来看,学者笔下的“虞洽卿”大致上是三种不同的面貌:江浙财阀、买办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这三种概念标签,从一开始就被人选择性地贴在虞洽卿的身上,但无一例外地都与意识形态政治有关。但是,如果全面考察虞氏的个人历史,“政商”也许是最适用于他的身份定义。书中涉及的商人与行政权力之间的关系,迄今仍是横亘在商人面前的一道难题。

  《戴笠传》

  作为国民党特务机构军统局的创办者,戴笠的经历颇具传奇性和神秘色彩。而他与著名影星蝴蝶的关系,曾经被多本地摊文学杂志和书刊大书特书。本书两位作者均为严肃的近代史家,以档案为基础,通过对戴笠的家庭、成长、求学、创业、交友、特务经历、性格爱好及其与蒋介石各方面的关系、对美合作乃至于暴死原因等的具体研究分析,来全面描述展现“一代枭雄”。

  本版撰文/新京报记者 张弘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