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书评周刊·秋季书选·社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书评周刊·秋季书选·社科

秋季书选·社科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作者:[英]艾伦·麦克法兰
版本:上海人民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英]沈艾娣
版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法]雷蒙·阿隆
版本:吉林出版集团2013年8月
作者:[美]周永明 尹松波、石琳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3年7月
作者:李贵连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3年8月
作者:何怀宏
版本:四川人民出版社
2013年7月

  ■ 推荐

  《危机浪潮》

  作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

  版本:中央编译出版社

  2013年8月

  在我们将关注当下作为一种现实关怀时,这本书的作者们将关怀投向了未来。在他们的论述中,我们将发现,一旦以更开阔的视野来看待人类所遭遇的危机,危机同时也是未来变革的动力。

  《知识分子和社会》

  作者:托马斯·索维尔

  版本:中信出版社

  2013年8月

  在知识分子的话题上,我们犯过很多非此即彼的错误,时而过高评估知识分子在转型时代的力量,时而过于贬低知识分子的影响力。本书通过冷静的考察与分析,在社会各方面恰如其分地估量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影响力。

  《造假的知识分子》

  作者:巴斯卡尔·博尼法斯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3年8月

  又一本关于知识分子的书。作者认为知识分子拥有话语权故而可以在媒体上造声势,他们在知识与理性上造假的机会也大大地增加。话语权的无限扩大必然造成智商腐败,而省察与自律必不可少。

  《第三帝国的语言》

  作者:维克多·克莱普勒 

  版本:商务印书馆

  2013年9月

  饱受德国纳粹迫害的犹太人学者克莱普勒在这本记录纳粹德国话语的书中,揭示了一个极权国家的话语所拥有的可怕力量,这种话语诱导和左右普通人的思维,缓慢释放毒素,在不知不觉中毒杀人独立思考的能力。

  《现代世界的诞生》

  在中国,“现代”二字始终与一种暧昧但热切的社会希望相关联,“为现代中国而奋斗”几乎可以串联起中国近代史。麦克法兰专为中国读者写成了这本关于现代的书,他用自己对英国的观察与思考,通过描绘现代化过程中英格兰的形象,为中国读者树立一面清亮的镜子,提供反思与憧憬的可能性。这本书包含着对英国历史充满温情的体察,又蕴藉着对中国当下敏锐的问题意识:你会发现很多细节,说的是英国,但能让你瞬间联想到中国,尤其是想到中国相对应的缺失。

  生活方式、荣誉法则、游戏偏好、教育宗旨、道德信条、取财之道、权利意识、分配制度……这本书涵盖对英国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简洁阐述,很多细节都充满启发性。需要质疑的是,这样一本为中国人定制的关于现代世界的叙述,是否会因目的过于鲜明而丧失了历史的真实?我们给出的意见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得到的是关于现代性的一种鲜活的演绎,那么这本书是个极好的选择,它可以让你快速获得一个关于现代世界的价值判断体系;如果你想更严谨地了解现代世界的构成,那么这本书恐怕会让你失望。

  《梦醒子》

  现代化国家强势推进改革,很少考虑卷入其中的普通人所承受的痛苦与付出的代价。历史研究者沈艾娣以充满人文关怀的笔触,细腻地讲述了清末民初乡贤刘大鹏的生命历程,这位生逢世变的主人公,饱读圣贤之书诗,以传统儒家的道德伦理修身律己,践行君子之道,并期待自己有所建树。但彼时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都在转型过程中崩塌,旧秩序已然趋于破碎,新秩序尚未建立,齐家无力,报国无门。

  刘大鹏的人生悖论是,越是见贤思齐,越是难以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找到安身立命的方式。今人常常谈及转型之剧痛,并且以此为某些不完善辩护,殊不知,真正承受剧痛的,是身在其中的真实的人,而不是抽象的国家。沈艾娣以刘大鹏的日记为基础,从主人公最私密的记录切入他的生命,并辅以地方史资料、口述资料,用开放的历史视野,充满温情地把刘大鹏的故事从宏大的国家叙事中抢救出来,故事中交织痛楚与荒诞、高尚与卑贱、期望与失落,至今仍有余绪影动。

  《介入的旁观者》

  雷蒙·阿隆曾在《知识分子的鸦片》中提出,知识分子是指在职业活动之外,以知识分子的方式生活和思想的人,在政治参与上应担当“介入的旁观者”的责任,即在理智的约束和心灵的激情之间,在分析和行动之间,在旁观与参与之间,思考自己身处的世界,并向权力说真话。在这本雷蒙·阿隆的访谈录中,他回顾了法国50年的政治事件和思想演变历程,也发出了自己的警告:“尽可能诚实地理解我的时代,时刻不忘我的知识的局限性”。

  《中国网络政治的历史考察》

  这本书探讨互联网与中国政治关系,早就被列入欧美许多大学中国问题研究课程的必读书目。可惜中文版只是英文版的前半部分。作者坦言写作初衷在于引入历史视野,通过剖析早期信息技术在中国的具体接受和应用过程,提醒人们注意技术和社会互动的复杂性,通过认识晚清电报的发展与清政府在舆论上的操纵力,即可知晓,技术既有助于社会交流的透明化,也有助于社会言论监控的精致化。绕道历史是方法,了解现实才是作者目的所在。据悉,作者也将此书作为对学者高华的纪念。

  《法治是什么》

  和中国大多数人文社科领域一样,法学界也不乏以否定传统中国来获得西学之现代合理性,比如一提到法治,我们就会想当然地认为,中国传统是“人治”,实在是我们对中国传统缺乏了解所致。道听途说的常识误“智”不浅。李贵连这本书极具雄心,时间跨度上涵盖整个中国历史,以期对中国法律史进行一种类型学及其转换的研究。作者对中国传统法律形态何以如此,如何界定其特质,还有近代化进程所必须面临的难题,给出自己细致独特的分析,可以修正我们对中国法律传统的很多误解。

  《新纲常:探讨中国社会的道德根基》

  有感于当下社会的道德失序,学者何怀宏在理论上构建了一个合宜的道德伦理框架,基于传统道德伦理框架,又能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匹配,既能承接大家的精神乡愁,又能满足人们在现代国家对个人权利与义务的探索,既有助于国家建设,亦有助于私人完善。何怀宏的这种努力,所包含的现实关怀不言而喻,他以自己的探索,期待匡俗济时,值得敬重,但理论探索自有其局限性,毕竟一个社会的道德根基,其生成缓慢,其溃败也缓慢。

  本版撰文/新京报记者 朱桂英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