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书评周刊·秋季书选·出版人分享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书评周刊·秋季书选·出版人分享

秋季书选·出版人分享

2013年10月26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博尔赫斯说,我能想象天堂的样子,就是图书馆的样子。所以,当我们提醒说,您将看到的这些阅读分享的诞生地,就是一个图书馆,我们又再次拥有一种隐秘的喜悦。本周二,《新京报·书评周刊》“秋季阅读分享会”在首都图书馆举行,来自出版界的朋友们于现场推荐了经由自己编辑或推动出版的书籍,将凝聚了出版人心智与时间的好书广而告之,同时,他们也恪守了作为读者的姿态,入情地期待着那些打动他们的东西,也能打动更多的读者。

  本期秋季好书的阅读顾问有出版人王磊、蒋蕾、翁向红、冯威、李占芾、术术、王永康、詹纳达、张铎、周绚隆、刘鑫、赵国英、贾宇焱、郑闯琦、潘涛、蔡继辉等,他们分享了秋季新书的阅读体验,推荐了被认为颇有阅读价值的新书,他们的部分推荐书目,已经进入我们的秋季好书书单,本版呈现的,是他们现场阅读分享的摘录。

  ●九州出版社 副总编辑 郑闯琦

  我想推荐的这本书叫《止不住的梦想——一个农民工的生存日记》,这本书让咱们看到了沉默的大多数究竟如何生活。我们现在有几亿的农民工,有一些作者,比如梁鸿,他们是以观察者的角度来写农民工的;而这个书的作者姬铁见,本身就是一个农民工,他把自己每天在建筑工地的亲身体验,每一天每一天是怎么过的写了出来。姬铁见的文章看起来像流水账,但读着读着,大家就会被深深打动,被他们那种苦难,和那种对苦难好像又不在意的骄傲所打动。

  吴思先生的评价是:难得因而珍贵。两亿六千万农民工,极少在出版领域自己发声,这本日记聊补一二。作家梁鸿是这样评价的:作者用一种朴素、真实的自我叙述,把当代农民工的内场景敞开了,鲜活而又深刻,平常但又残酷。我们看到农民工作为一个个具体的人的情感需求和工作处境,请大家阅读这本工地日记,了解我们司空见惯的风景里,被忽略的人和他们的生活,由此思考我们自己的精神和所处的社会。

  ●凤凰联动副总经理冯威

  我推荐一本非常有意思的书,《胡萝卜须》。这是一部来自100年前的法国经典作品。我们给这本书的定位是,如果你只读了《窗边的小豆豆》,那你只有一半的幸福童年。如果你读了这本书,那么就获得了整个的幸福童年。这本书我第一次看到时,当时还在上高中,16岁,在中国书店,天津的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的第一版。我一口气读完。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叫胡萝卜须的孩子,一个始终处于弱势环境的孩子,如何成长。他为什么叫胡萝卜须呢,因为他的头发颜色是胡萝卜色的,家里人都看不上他,连他的妈妈都看不上。但是,他自己在成长中,不断地使自己变得强大。我们后来还请石勇(也是我们的作者,写过一本畅销书《世界如此险恶,你要内心强大》)来阅读这本书,他看了说,这本书跟我想说的话差不多,破译一个人从小开始,在一系列的打击中,如何变得内心强大。中国的专家,包括施蛰存、周国平,对这本书的评价都很高。这本书因为感动过我自己,所以我希望谁家里有12岁到18岁的小孩,可以给他看一下。另外,我想强调一下这本书的译者徐知免,95岁高龄。老头知道这本书要重版很高兴。

  ●故宫出版社总编辑 赵国英

  我分享一本好玩的小书《胤禛美人图揭秘》,是一种另类历史书。作者杨新是我们原来的一个老院长,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的委员,他是美术学院60年代第一届艺术史系的硕士,后来一直在故宫工作。我们去年出过一本《十二美人》,是12年中国最美的书,其实是设计师做的,从设计师的角度来看十二美人图。这个书当时出来后杨院长看了说,这本书说到了面上的东西,没说到底子上。而杨新这本书呢,就是关于底子的,是一种鉴定、鉴赏,加上史学研究,写得比较平易近人,不是板着的。里面有好几个角度,包括这个人是谁,为什么要这么画,和宫里面藏着另外的雍正的画做比较。我觉得这是真正的历史细节,尤其是他当皇子的这一段历史的深入描写。所以,这是挺高明的一本书,表面上是一种文献,考证这十二幅画,其实背后是雍正怎么处心积虑地在那么险恶的环境下生存。看完后,对雍正更理解,他确实特别有韬略、而且很敬业,因为我们能看到很多蛛丝马迹,在宫里的档案里,他对做家具、瓷器,全部都有御批。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营销策划部主任 王磊

  我推荐《太平天国与启示录》,这是一本无论从研究的角度,还是选题,都是非常新的书。太平天国是一段被我们大家认为基本都了解的历史,但作者提出了自己的新思路。这个作者是社科院哲学所专门研究宗教的学者,他经过大量的研究,认为太平天国是一场宗教战争。这种提议打破了以前所有的关于太平天国这段历史的研究(的论述),关键是他的这种论述说得通,通过太平天国的起因、过程,到结束,一直是一场宗教战争。这个角度,无论是从历史的叙述,新的角度,敢于提出来,我对这种勇气确实佩服。这书出来后,在社科院引起很大的震动,因为它对主流的观点提出了挑战。这是我要推荐的原因,评书不一定要评主流观点,恰恰是那些不引人注意的、非主流的观点,往往有一些闪光的地方。

  ●三联书店市场部主任 詹纳达

  我特别推荐一套台湾学者郑鸿生的书。郑鸿生这个作者大陆读者可能对他一无所知,他是上世纪50年代出生于台南,他的出生地点和以后的经历,奠定了他以后做这样一套书的基础。首先,台南是台湾现代化进程中最早的城市,是一个经济重镇。作者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有幸参加了保钓运动,就读于台大政治系。他的这本《青春之歌:追忆一九七○年代台湾左翼青年的一段如火年华》,完整梳理了保钓运动和台大政治系事件的来龙去脉,对我们了解当下台湾左翼思想来说,可以找到一个线索。钱永祥写了一篇序,说年轻人应该好好读一读这本书。其实保钓运动的意义一直被低估,通过它可以看到当下台湾一些问题的来龙去脉。

  这套书的另外两本书《母亲的六十年》与《寻找大范男孩》,是两本家族史的书。从作者的出生地和出生年份来看,台南曾经是日据时期用最大力量来建设和殖民的地方,而作者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面临着一个尴尬,祖父是前清遗老,父亲是日本皇民,而他是民国青年。大范的意思就是爷们,一个堂堂正正的男人。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台湾的政策,都不符合这个大范男孩,这是怎么一种状况,作者在梳理自己的家族史时就发现,在不断的统治的根底的断裂过程中,台湾人的精神家园持续失落。他少年时代,跟父亲吃饭时,他的父亲首先在语言上没法跟他探讨,因为他父亲的母语是日语。当他讨论到某些抽象问题时,他的父亲没法用母语来跟他争论。

  在男性集体失语时,另外一本《母亲的六十年》,讲女性特有的坚韧,在承担社会责任时,发出的声音。这样一套回忆家族史,回忆青春的书,为什么可以合成一套书?从保钓的启蒙开始,再到时代断裂造成的落差,作者发现一个问题,台湾跟大陆的问题,他企图超越民族主义和政治的范畴,来重新梳理。

  本版整理\新京报记者 邓玲玲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