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书评周刊·关注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书评周刊·关注

姜淑梅

只要活着,一年要出一本书(2)

2013年11月0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上接C05版)

  “战乱时曾经走了11天到济南”

  新京报:这本书分成乱时候和穷时候不同的部分,感觉你的穷时候过得比乱时候要苦?

  姜淑梅:对,穷时候三年自然灾害,没有东西吃。我抱着我儿子回娘家,那时候好几天没吃东西没喝水了,站起来眼就发黑。我一早起来就抱着孩子走回娘家,18里地,走一走就眼黑,我就缓一缓,看好道,再继续走,就好像闭着眼往前走。孩子也好几天没吃饭了,头歪着抬不起来。那时候实在走不动了,看见河水里一个浪一个浪,就想投河死了,也不用那么难受了。但是又一想,我要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我婆婆肯定得说我跟人家跑了,那时候真是死也死不了,走也走不了。我在河边坐了好长时候,眼看着东北边天红了,连风带雨地过来,更没法走了,真就要跳河了。结果风过来以后一滴雨都没有,风把我娘俩送到了家,我们一到家风就停了。

  新京报: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很难受吧?

  姜淑梅:写了好几天才写下来,真难受,我是不爱哭的人,但是写写就写不下去了。我前两天回山东了,去了一趟我当年落难的地方,去上供。想想那时候差点就死了,要不是神仙救我,这是真事。风来了,我抱起孩子觉得没有重量,飘轻,也看得见道了。穷时候比乱时候还难受,那时候好几回都想死,离婚的话丢娘家人的脸,情愿死也不愿意丢娘家人的脸。

  新京报:像你婆婆对你那么压榨的,在解放之后还多吗?

  姜淑梅:不多了,我嫁到婆婆家每天起早贪黑。前阵子有人见我说,这么大岁数还这么漂亮,年轻时肯定更漂亮。年轻时哪有工夫漂亮,连头都没工夫梳,干不完的活儿。俺娘对我说,对公公婆婆不能说一个不对,我们那个家庭,母亲说话就是圣旨。我婆婆那个人吧,咋说呢,村子里一家跟她说话的都没有,那时候我们光听介绍人怎么说,也没打听清楚,稀里糊涂把婚订了,都是命运呢,不过我现在很幸福。

  新京报:乱时候最印象深的是什么事呢?

  姜淑梅:那个时候打仗,我们一家从淄州走了11天走到济南。打完仗没见到我父亲,我们以为他死了,我母亲去找他,那时候人死老了,一坑一坑的,没地方去找。那年我虚岁13,我妹妹11,我母亲天天哭,她还是小脚,一下雨都是黄泥,黏的,走不动啊。她就扒着我和我妹妹两个人的膀子往前走,一步一步地。我们没有车,走之前带不了什么东西,有件我父亲的皮袄都没拿。路上我们把东西都一路换干粮了。

  “我已经爱上了写作”

  新京报:这些故事写完是怎么有契机出版的呢?

  姜淑梅:说起来挺简单的,我一写就勾起来一份一份的老故事,写完我女儿说我写得好。我说不用夸我,我爱好上了,你不夸我不鼓励我也写。我女儿说确实好,她是作家她知道。然后我闺女就把这些故事打电脑里了,有个我女儿认识的人让我们给《读库》投稿,我闺女投了1万3000字,发表了,还给我寄来3000块稿费。然后图书公司看中这个书,要给我出,就是这么简单。现在我写的第二本他们也还要,还给出。

  新京报:现在都是什么时候写呢?

  姜淑梅:头午写,一上午,早上起来有时候4点起来,有时候3点多,写一点,然后开始做饭,吃完饭,早上还出去运动,运动一阵子,时间都用在头午了,过午不愿意写,就写不好了。其他时间就是收拾卫生,学唱歌。我唱的都是老歌,《洪湖水浪打浪》、《苏武牧羊》,俺住在12层楼,每天在家里也唱,大不了人家说这个楼有个神经病,我那么大岁数也不怕人家笑话。

  新京报:在写作上还有什么打算?

  姜淑梅:我也有个打算,只要活着,一年就要出一本书。这么打算的。爱好上了吧,我上个月坐了短短的一趟火车,还在车上采访了一个挺好的故事。

  新京报:听说你认字之前还去鲁迅文学院听过课?

  姜淑梅:那年我女儿在鲁迅文学院上课,俺老头出车祸死了,我不想让女儿知道,但她还是知道了,我怕女儿惦记我,我就去北京看看女儿,让她能好受点儿。我去了吧,鲁迅文学院有个书商,想找写得好的学生出书,我听见他和学生谈,谈写作的事。他说,不能写别人都知道的事,写再多也没啥用,要写稀少的事,我就记着这句话了。我就想着到哪儿找稀少的事呢?我跟着他们上堂课不就成了么。我女儿请示了校长,校长知道俺家出了这个事,而且我这么大岁数了,我上课也不能捣乱啊,就答应了。其实我主要还是去安慰我女儿,我不能陪着我女儿哭,再难受也得板着,像没多大事,这样女儿也就不惦记我了。

  在二〇一三年,我们正像遇到一个偶然现身的隐士一样,碰到了也许会被写它的人彻底深藏,永不为人所知的一本书。

  《乱时候,穷时候》是我见到的第一本纯正的“听老人讲故事”的书。可以想象,类似的讲故事的人将越来越少,因为他们存在的乡土已经面目全非,他们也许成了最后的讲故事的人。

  ——王小妮(诗人)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