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5:书评周刊·书撷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5:书评周刊·书撷

1956年的文坛朝气

2013年11月02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前不久,李洁非的新作《典型年度》一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与此前的《典型文坛》《典型文案》不同,《典型年度》透过那些对文学有决定性因素的事件,用几个横断面的方式呈现1949年以来文学和文人的命运。本报撷取了书中部分内容。

  毛泽东思想创造力再次集中爆发

  1955年8月初启动了对丁玲、陈企霞的批判,1956年有所缓解。1955年春、夏大逮捕中下狱的不少“胡风分子”,到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初这段时间,亦“忽然”纷纷获释。

  1956年6月28日,陆定一在中南海喜福堂主持中宣部部长办公会议,确定对丁、陈问题要重新查对事实。会议纪要上记载了这样的决定:“将事实调查清楚,并听取各方面意见,再提出处理意见。”同时,决定恢复陈企霞的党组织生活。其实,最初的变化呈现于5月11日。那天,中央肃反领导小组通知中国作协,已经查清陈企霞没有反革命问题。随即解除了对陈企霞长达二百七十七天的隔离审查,使其自由。这样一来,先前对丁、陈的处置,自然都发生疑问,陷于被动。作协党组负责人刘白羽承认,去年将丁、陈问题上报中央时,工作太忙,没有查对事实。从中宣部部长办公会议决定重新查对事实那一刻起,丁、陈问题实际上已经转到了“平反”的方向。较诸去年紧锣密鼓的高压批判态势,可谓急转直下,所以韦君宜在《思痛录》中以“忽然”相形容。

  岂啻丁、陈二人命运有此“忽然”之变。1955年春、夏大逮捕中下狱的不少“胡风分子”,到1956年下半年至1957年初这段时间,亦“忽然”纷纷获释。例如,孙钿于1956年6月底出狱,李正廉于1956年8月出狱,何满子、王戎于1956年9月下旬出狱,化铁、胡征于1956年11月出狱,彭柏山于1956年12月中旬出狱,王元化于1957年2月下旬出狱。

  时间如果凝止于1956年,毛泽东作为历史人物与后来将有很大区别。1956年左右,毛泽东思想创造力再次集中爆发,标志是《论十大关系》、“双百方针”和“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理论。这些成果思想含量很高,倘若切实践行,中国势必焕发强健气息,从此踏上光明坦途。

  《论十大关系》是毛泽东1956年4月25日、5月2日两次讲话的汇编稿。薄一波说,两次讲话,“10个小标题相同,但内容有所不同。”1965年12月,经刘少奇建议将两次讲话整理成一篇文章,发到县团级。去除掉的内容主要是“有关对苏联和东欧国家在处理农轻重关系和民族关系的批评,对斯大林的批评,以及过高估计战争危险,忽视发展沿海工业,某些方面照搬苏联的缺点错误等内容”。1975年邓小平主政期间,进行第二次整理,由胡乔木主其事——后于1976年12月26日发表于《人民日报》,人们现在所见就是这个版本——内容较1965年有所补充,“但由于考虑到当时国内外形势,还有些具体内容没有收进去。”(《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显然,较诸原始讲话,两个版本的意识形态面目都已加修正。尽管如此,仍有不少谈锋足以显示毛当时敏思健行的身姿。

  提出“双百方针”是杰出贡献

  5月2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二次讲十大关系时,将“双百方针”作为一个正式主张提了出来。

  1956年,毛泽东又一个杰出的思想贡献,是“双百方针”。用这样的字眼给予这样的评价,是否夸张?结合实际,笔者认为并不夸张。首先,这是从社会主义阵营内部来说的;当时在整个社会主义阵营,没有人在意识形态上达到这种尺度。其次,“双百方针”本身精神内涵,跟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相一致,称为放之四海皆准也不为过。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第十一次(扩大)会议上做著名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这个讲话最后定稿的公开文本,改动极大,先后改了十五次,面目颇失。而在当时,向下传达时使用的是录音。据听过录音的黎之记述,讲话原有这样一段: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苏联也不赞成。陆定一的文章(指陆定一宣讲“双百方针”的报告《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引注)他们不登,四人文章(指1957年1月7日《人民日报》第七版发表的陈其通等四人《我们对目前文艺工作的几点意见》,此文以“左”的面目出现——引注)他们最快在《真理报》登了出来。(有人插话:是《文学报》)。噢,《文学报》,那还好一点。百花齐放他们翻译成什么花都可以放。我们说百花是唯其多也。(《回忆与思考——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宣传工作会议”(1956年1月——1957年3月)》)

  可见“双百方针”在意识形态上相当超前,以致否定了斯大林、已经“解冻”之后的苏联,都难以接受。

  “双百方针”,实际是《论十大关系》的成果一部分——这再次凸现了《论十大关系》的非凡意义——因为特别重要,很快形成单独的政策表述。

  薄一波介绍了这个经过:1956年4月28日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在陈伯达发言中毛以插话方式讲了几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我看应该成为我们的方针。艺术问题上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百家争鸣。讲学术,这种学术可以,那种学术也可以,不要拿一种学术压倒另一种学术。”几天以后,5月2日,也就是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第二次讲十大关系时,他将“双百方针”作为一个正式主张提了出来:

  在艺术方面的百花齐放的方针,学术方面的百家争鸣的方针,是必要的,这个问题曾经谈过。百花齐放是文艺界提出的,后来有人要我写几个字,我就写了“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现在春天来了嘛,一百种花都让它开放,不要只让几种花开放,还有几种花不能开放,这就叫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诸子百家,春秋战国时代,二千年以前那个时候,有许多学说,大家自由争论,现在我们也需要这个。(《若干重大决策与事件的回顾》)

  毛泽东的精神探索1957年更强烈

  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出之以极自然的态度,无形中渗透听众的心。

  实际上,进入1957年,毛泽东内心的探索精神比1956年还要强烈和炽热。最高潮出现在2、3月间,他连续作气象非凡的讲话或思路极为放达的指示。而重要的在于,这些讲话和指示有着从1956年延续而来的清晰线路,绝非一时一地的“偶谈”——这是我们用以辨别它们是否出乎真挚与严肃的有力根据。很明显,这时毛泽东在思想上达到了空前的纵横驰骋状态,就像他谈论苏共揭发斯大林时所讲:“打破了神化主义,破除了迷信”,“是一种解放”,现在他是这样无拘无束、敢想敢言、藩篱屡拆。1957年春天几次讲话中他飞扬的风采,能使每个在场者动容。就连颇富知识理性的傅雷,也情不自禁被感染。他在3月12日当场听了毛在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后,写信给傅聪传摹其情形,竟至于陶醉:“那种口吻,音调,特别亲切平易,极富于幽默感,而且没有教训口气。速度恰当,间以适当的pause。笔记无法传达。他的马克思主义是到了化境的,随手拈来,都成妙谛,出之以极自然的态度,无形中渗透听众的心。讲话的逻辑都是隐而不露,真是艺术高手。”尤其以下几句感想,非同寻常:

  他的胸襟宽大,思想自由,和我们旧知识分子没有分别,加上极灵活的运用辩证法,当然国家大事掌握得好了。毛主席是真正把古今中外的哲理融会贯通了的人。(1957年3月18日致傅聪,《傅雷家书》)

  注意,傅雷讲的是“思想自由”,且是从“旧知识分子”所理解的“思想自由”来讲。我们今天看见这番评述,唯有无从想象之感。无论如何,当日毛泽东的精神状态,恐怕确要以神飞逸兴方可形容。

  可惜,几个重要讲话的定稿本,与那时现场的实际演说之间,已面目大异。我们现在所接触到的原态物,是收在《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中的那些提纲。它们只是梗概,过于简略,然而究竟皆属毛泽东当时手稿,至少可保原汁原味。我们且看《在第十一次最高国务会议作结束语的提纲》(1957年3月1日)。

  “共产党也总有一天变得无用了。”

  “马克思主义应当宣传,不能强迫人们相信。”

  “马克思主义是不怕批评的,应允许互相批评,批评政府不犯罪。”

  关于“罢工、罢课、游行示威、请愿”,他的说明是:“在法律范围内(不允许行凶,毁物)。”亦即,只要符合法律规定,不伤人、不搞打砸抢,都应允许。又写道:“作为了克服人民内部矛盾、调整社会秩序的一种方法,因为官僚主义存在。”似乎认为,罢工、罢课、游行示威、请愿行为,并非有害,反而是解决矛盾、调整秩序的有用方法之一,尤其用来对付官僚主义时。

  “发行《参加(考)消息》40万份(2000,30万),蒋介石选集。”这是说要扩大《参考消息》发行数。当时《参考消息》仅印二千份,毛泽东认为太少,可以让更多的人看到,主张增加30多万份。还说“蒋介石选集”也可以出版。据在场者说,有人提出全面评价胡适的问题,毛泽东表示二十年后可考虑。(《回忆与思考——从“知识分子会议”到“宣传工作会议”(1956年1月——1957年3月)》)

  提纲最后一句,也是笔者印象最深的一句:

  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耻!

  3月19日和20日,毛分别在南京、上海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也有一个提纲。第一点很重要,是他近来最基本的观点:“现在处在转变时期: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由革命到建设,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从三个方面,讲清楚了“转变时期”;也再次证明他当时治国思想与反右后确实根本不同。他随后还批评党内“许多人还不认识,还企图用过去的方法对待新问题。”提纲中也重复了一个时期他多次奉劝过的一个问题,不要见不得批评,要欢迎批评,共产党不怕批评;他说:“谁怕批评?阿Q。”鲁迅笔下,阿Q头上有癞痢,却不让人提。提纲末尾,毛提出了他对繁荣发展之后的中国形象的设想:“中国会变成一个大强国而又使人可亲。”多么阳光、健康和友善,至少我过去不曾料到,毛泽东脑中所畅想的未来中国,曾是这样一个既强健有力又温文尔雅的形象。

  据《典型年度》摘编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