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51:教育十年·领军人物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51:教育十年·领军人物

陈媛媛 20年办学“以始为终”

2013年11月04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年后,回想过往,陈媛媛说虽然做教育的路很苦、很累,但自己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陈媛媛 民革党员,北京市海淀区六、七、八三届政协委员。中国民办教育协会中小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学位。1993年,与其家人共同创建北京市私立君谊中学,2005年创建君谊星星教育咨询股份有限公司。

  1993年,当56岁的段君宜创办学校的时候,她的女儿陈媛媛也有点不情愿地做出了一个选择——辞职办学。20年后,回想过往,陈媛媛说虽然做教育的路很苦、很累,但自己并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没有退路的选择

  “我妈妈到我单位去看我,看完后说,你在这一杯茶、一张报纸有什么意思,还是跟我回去一起办学校吧。”陈媛媛说,当时,一心想做生意的她内心并不太愿意从事教育,“看父母做教育这么多年,我深刻体会到教育是个苦差事,所以心里挺纠结。但我妈说,这不容你选择。”

  虽然当时对民办教育的政策逐渐放开,但在中国办私立学校,而且还是学生得参加高考的私立高中,这谈何容易。既当外联、又当出纳,还得管招生的陈媛媛和父母一起,咬牙挺过了最初的艰难岁月。

  师资首先是个大难题。好老师都在公办院校,谁敢跳到刚创办不久的私立学校?“当时,我们只能找公办校的退休老师,而且几乎都是重点中学的老师,我们以为只要有重点中学的好老师来教学,学生就一定没问题。但是第一次参加朝阳区的统考,180个学生只有2个人及格。”陈媛媛做了深入调查才发现,重点中学的老师起点高,学生听不懂,她这才意识到,要因材施教。

  与多为走读的公办高中相比,提供寄宿的君谊中学解决了家长的难题,却给自己找了很多“麻烦”,学生的生活管理、德育管理等得一起抓。第一年,女生宿舍的一场火灾就差点让学校夭折。

  陈媛媛回忆,有个女生晚上10点熄灯后在被窝里点着蜡烛看书,结果睡着了引发火灾,其中一个女孩烧伤了大腿,“教委全区发通告批评我们,第二学期学生一下就少了一半,当时爸爸觉得学校没必要再办下去。我们开家庭会议,最后觉得毕竟还有一半学生,学校还得办。”

  此外,新教学项目的开拓也会遇到各种困难,“1995年,我们第一次组织了50多名学生去美国做短期交流,这是当时北京第一个私立学校去国外交流的项目。因为人数众多,最后找到公安部和教育部的外事部门批准,才顺利成行。此后,君谊中学打开了向美国输送学生的大门。”

  被市场“逼”出来的多元化

  从高考美术班到传媒高考班,从中学到幼儿园,与1993年君谊中学成立之初相比,陈媛媛已经把教育版图拓展到更为广阔的领域,其提供的教育内容也更为多元。

  陈媛媛坦言,君谊中学的多元化发展是市场“逼”出来的,“我们一开始专心致志地做普通高考,但是拼不过公立学校。私立学校的优势是灵活,当时美术高考升温,我们适时抓住了这次机会,在校内试办了高考美术小组,效果非常好。于是我们在美术小组的基础上开发高考美术班。随着高考制度的灵活与变化,我们又开发了传媒类的高考班,帮助学生开展播音主持、表演、编导、摄影摄像等专业的培训与辅导。此外,还开展了体育专业的高考辅导。目前,在校学生中,就读普通高中的有65%,特长和出国的学生有35%。”

  君谊中学已经走过20个年头,被“逼”出来的多元化让这所民办中学在“个性化教育”的特色发展道路上越走越顺畅。陈媛媛说,“君谊中学办学的20年,也是国家政策逐渐正规化、法制法规健全化的20年,市场公平化的20年。只有公平合理的良性竞争,才能给我们提供施展才能的空间。”

  同题问答

  1、这10年来对您个人影响最大的教育事件是什么?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的颁布,这意味着民办教育开始走上正规化、法制化道路,国家对民办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升到一个全新层面。

  2、如果回到10年前,你最想做什么?

  我会加大对“特色化”教学的实践,并更早的提出超常规教育,深化互联网教育的应用。

  3、您或您的家庭这10年来的教育投资有多少?

  10年来我们投入的不仅是金钱,更需要金钱以外的投资,才能形成一个良好、健康的团队。

  4、请用一句话预测未来10年你所在领域的发展趋势。

  教育的发展无疑是更具多元化,细分化,边缘化的的特点,而教育市场的需求是民办教育真正的指挥棒。

  对话

  新京报:这20年里,你从最初高中教育下行到幼儿园,是出于哪些考虑?

  陈媛媛:最初的想法是寻找好苗子,因为当时优质生源都首选公办学校,我们的想法是自己办幼儿园、办初中,可以从里面挑学生,结果好学生很多还是流向了公办校,毕竟公众对民办教育的看法还未完全转变。后来,是为了践行“以始为终”的教育理念,从小开始就为孩子提供适合的教育。

  新京报:拓展的领域这么广,当时你母亲赞同你的做法吗?

  陈媛媛:她不同意,我爸爸一直挺支持我。记得当时我想办初中需要资金,就跟母亲商量,能不能支持一下,结果母亲一口回绝,让我别再折腾。 她觉得我浮、想法太多,说我去办初中了,高中这个大本营怎么办,但当时的局面是,死守办高中这一路根本走不通。

  新京报:未来在教育领域还会有哪些拓展?

  陈媛媛:我们现在只是搭起了一个大的框架,未来还会进一步完善、进一步规范管理。在教学方面,我们设想更多引入高科技营造智慧课堂。前几天,我去听老师的课,讲到收入分配,我就觉得,对学生而言枯燥的理论讲授很难理解,而引入实例则为简单得多,加上引入高科技的课件制作、案例材料等,学习效果会更好。另外,我还在计划与保健所合作,与医学相链接,开发针对婴幼儿的培养项目。

  新京报:和当年你与父母一起创业一样,女儿回来接班也是你的意愿吗?

  陈媛媛:我们家是教育世家,家里多位亲人都从事教育工作。对女儿,我们并没有给她压力,从小到大,我们都尊重她的选择,无论是上高中还是留学。只要她有兴趣我们都支持。如今她毕业回来,愿意接替我传递这个家族的使命,我很欣慰。教育环境会越来越开放,越来越全球化,未来取决于他们这代年轻人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