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前,是中国金融业迎来全面改革的一年。
随后的十年中,商业银行股改上市、资本市场新股发行和股权分置改革、保险法修订等一系列政策改革为金融领域市场规模的快速增长扫清了障碍。
尤其是十八大之后,金融领域的改革推进速度远远超出了市场预期。
设立民营银行点亮“绿灯”、债市审计引发监管风暴、央行放开贷款利率管制、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保监会宣布启动人身险费率改革等。
整个金融体系朝着更加“市场化”的方向迈进,回归实体经济,这显示金改正在加速,新一轮金改大幕也已经拉开,为经济转型升级添后劲、增活力。
1 资产
国有商业银行陆续上市
2003年,银监会成立,同年,商业银行股改开始。随后的几年里,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陆续完成上市,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如今,这四大行已经跻身全球银行十强席位,成为了银行中的“高富帅”。此外,中国共有96家银行跻身2013年全球银行1000强。
从最新公布的四大行三季报来看,前三季度四大行实现净利润6400亿元,平均日赚23.4亿元。
而保险业自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以来就率先展开了市场化改革步伐并接受了外资的挑战。2003年到2004年,两年间,中国人保、中国人寿和中国平安均顺利完成了上市融资。
从2003年至今,保监会陆续推出保险资金运用渠道拓宽的相关政策。截至三季度末,我国保险业总资产80530.02亿元,较年初增长9.5%。
证券业从十年前经历了发审体制改革、股权分置改革等一系列改革之后迎来了2007年的大牛市,后又随着市场调整进入一个大熊市,起起伏伏中也掺杂着股民的欢笑与泪水。
在金融业的蓬勃发展的同时,保护中小投资者权益也成为业内呼吁并期待改革有所突破的一项重要内容。
尤其在证券领域,还没有专门针对投资者保护的相关法律。对此,我国金融行业与投资人士呼吁建立健全金融消费者保护的法律体系。期望尽快出台《投资者保护法》,或是修订完善已有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等金融法规。
投资者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将对上市公司治理和退市过程中出现的侵害投资者利益行为进行有效约束,并为投资者维权提供法律依据。也将有效地促进我国市场向成熟市场靠拢,激发更多投资者长期投资蓝筹价值股,有利于金融市场的稳定。
2 钱荒
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
6月份的一场“钱荒”将金融和实体经济之间的脱节展露无遗:信贷、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M2)迅速膨胀。相反的,经济增速在放缓、就业压力在增大、中小企业活力在下降。
但这场发生在银行体系中的“钱荒”看似凶猛,实则是一场资源错配导致的结构性资金紧张。不是没有钱,而是钱没有出现在正确的地方。事实上,在金融市场尤其是银行信贷市场,长期以来形成的“资金错配”凸显了加快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业内人士指出,针对金融配置不够市场化、资金错配等问题,一方面要推进利率市场化,另一方面要让更多民间资本进入到金融业,建设更多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机构。
从近期推出的改革措施来看,都表明中国正在坚定地选择加速金融改革来推动错配资金回归实体经济,一系列政策也都意在力图给市场“松绑”。
比如,今年7月初,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扩大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和消费金融公司等金融机构”。
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胜军认为,尽管我国民间资本很早就已经进入了银行业,但其“玻璃门”始终没有被打破。引导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最主要的是要解决金融体系存在的缺陷。
去年3月28日,国务院决定设立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温州金改突破与否,被视为民资叩开金融“玻璃门”的一次重要尝试。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