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6:专栏/漫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6:专栏/漫画
上一篇  下一篇

军费报销渡难关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突破宿命(17)

  □雪珥(改革史学者)

  1864年夏天,曾国藩的湘军攻下太平天国首都南京的消息,并没有令北京高兴。因为,他们将立即面对一个高难度的技术难题,这个难题处理不好,或许可能激起兵变也未可知。这就是军费报销。

  根据大清国的财经纪律,一切军费开支必须造册报销,详细罗列开支的细节,然后由户部进行审计。但是,战区物价飞腾,尤其是粮食蔬菜等给养,价格往往难以与户部规定的参考价吻合,而士兵战死、失踪、新补频繁,加上各级军官们或者无暇做账、或者猛做假账,军费报销往往难过审计大关,一耗数年,“自帅臣以逮末僚,凡厕身行间,匀摊追赔,无一漏脱。存者及身,死者子孙,久迫追呼,非呈报家产尽绝,由地方官验明加结具文咨部,不能完案。”

  相比之前的任何一次战争,这次镇压太平天国的战争,不仅时间跨度长达10多年,军费开支巨大,而且,大多数军费都是前线军队自筹,账目更为混乱。在当时巨大的军事压力下,无粮无饷的中央,只好下放权力,同意地方截留税收,就地筹款,“按年定数指拨解部”。于是,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们,凭借手里的湘军、楚军、淮军,不仅成为近代最早的军阀,也成为最早的财阀,甚至还拿到了辖区内的组织人事及外交事务大权,如曾国藩“凡湖广、两粤、闽浙等省大吏之黜陟及一切大政,朝廷必以谘之”,权势之大,直逼清初的吴三桂及年羹尧。

  在严格得近乎死板的财经纪律下,为了报销能过关,一个不成文的潜规则是,带兵统帅在报销时向户部官员们私下进贡一笔“部费”,他们就会对账目进行技术处理。曾国藩的湘军还在南京城头浴血奋战时,户部的书吏们就看到“复城之不远也,报销之难缓也”,“约同兵、工两部蠹吏” ,密遣亲信到战区各省,秘密地“与各该省佐杂微员中狙诈狡黠、向与部书串通又能为管库大吏关说者,商议报销部费”,“部费”的盘口也都开出了。

  当时担任户部郎中的王文韶,向中央提交了《请免册报私议》,建议中央免除册报,以免各地借报销的名义“徒滋扰累”。兼管户部的倭仁十分赞赏,就拉着王文韶,起草了一份详细的报销方案,将繁琐的“造册报销”改革为简便的“开单报销”,即带兵将帅只要提供一份开支清单即可,得到了恭亲王、慈禧太后等的赞许。

  中央所顾虑的是:按照老制度报销军费,不可为、不能为、不敢为。军事行动旷日持久,长达数年,账目难以核查,此为“不可为”;镇压太平天国,中央基本不提供军费,都靠各支部队自行就地解决,从情理上说,如今要他们报账似乎过于刻薄,此为“不能为”;而百战余生后的骄兵悍将,层层追查他们的经济账目,弄不好就会激出兵变,此为“不敢为”。

  中央最后决定,这场大战的军费仅仅要求“开具简明清单,奏明存案,免其造册报销。”决定一经宣布,“都中人士欢声如雷,各部书吏闻而大骇,有相向泣者”。曾国藩在家书中说:“感激次骨,较之得高爵穹官,其感百倍过之”。他请求裁军的奏折,与中央宣布新的报销制度同日发出,这种巧合,就是一种心照不宣的和谐和默契。

  依然极度虚弱的清王朝,依靠明智“让步”,的确十分顺利地将湘军这个百战雄师予以和平裁撤,获得了暂时的稳定。不过,代价也是极其昂贵的:地方离心倾向日益强大,直到最后分崩离析……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