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02:社论·来信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A02:社论·来信
上一篇  下一篇

处罚环评造假,也要环评报告公开

2013年11月07日 星期四 新京报
分享:

  ■ 社论

  环评造假屡屡发生,严打违规环评机构的同时,也必须推进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的脱钩,并让环评受到公众的全程监督,改变环评报告不公开的现行规定。

  11月6日,环保部公开处罚一批环评机构及环评技术人员,其中,拟取消8家环评机构资质;26家环评机构被限期整改和警告;58名环评技术人员分别予以注销环评工程师登记、撤销环评岗位证书和通报批评。环保部称,目前,一些环评机构疏于管理,把关不严,环评文件编制质量较差,甚至弄虚作假;有些环评机构借用外单位人员作为环评专职人员,超越资质范围从业,甚至出借资质。

  环境影响评价用于为环境生态把关,然而,一些地方的环评反而成为了污染的帮凶。犹记2010年福建紫金矿业废水渗漏事故,约9100立方米的含铜酸水外渗引发汀江流域污染,事件发生后,许多人就质疑,如此严重污染的企业其环评报告究竟是怎么出炉的。

  炮制假、低质量的环评,相关环评机构背弃了起码的职业伦理,按理说理应受到严处。但实际的情况却是,对于违法违规的环评机构和从业人员,环保部门一度处罚不力。大量环评造假行为得不到及时查处,对于已被查证的环评造假等问题,不少时候也未能拿出铁腕手段严惩,例如,中国气科院曾为秦皇岛某垃圾焚烧厂做了一份错漏百出的环评书,可最终受到的只是不痛不痒的“降级处罚”。

  这一次,环保部一反常态,一口气取消8家环评机构资质,58名环评技术人员上了黑名单,这样的处理,可谓力度空前。打击环评造假等违法违规行为,就理当如此,用铁腕执法,捍卫环保法律的权威。这一个良好的开始,期望接下来,环保部门也保持这种高压执法态势,拿出决心和勇气,肃清环评领域的乱象。

  不过,处罚环评造假等问题,只盯住环评机构,或许还不够。环评造假之所以泛滥,环评机构把关不严,固然是重要原因,但现有环评体制的一些弊端,无疑也在为这些违法违规行为大开方便之门。

  例如,按照现有规定,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是不对外公开的。环评书在制作过程中,公众不能参与,哪怕已经被相关环保部门审核通过,公众依然很难见到它的全本。这种保密的做法,使得大量造假货、质量低劣的环评书,难以被曝光。

  此次环保部表示,鼓励社会监督,支持实名举报环评机构违法行为。可是,看不到环评书,民众拿什么去举报呢?没有信息的知情,就不会有充分的公众参与。环评书不仅应全本公开,在制作过程中,也应通过听证会等方式,让民众参与。

  此外,目前大多数环评机构都是各地的环科院所,而环科院所是地方环保系统下属单位,环科院做出的环评,送给环保局审批,这犹如儿子做事,老子审核,这样的审核能做到独立公正吗?显然,要确保环评书的客观公正,必须推进环评机构与环保部门的脱钩,让环保部门成为真正的裁判员。

  环评屡屡失守,需要从执法机制和管理体制上双管齐下,严打违规环评机构的同时,让环评机构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让环评受到公众的全程监督。如此,才能终结当下的环评乱象,让环评回归独立与公正。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