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档案】
十二届三中全会
召开时间:1984年10月20日
出席人数:中央委员会委员和候补委员321人
主要内容: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改革从农村走向城市。指出我国实行的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提出改变企业的领导体制。
意义影响:规定了改革方向、性质、任务和方针政策,是指导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纲领性文件。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研究和部署了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全面改革。此时,特区试验在一些城市已摸索近5年。同一年特区经验被推广至14个沿海城市。
特区是扇窗口,最初只为引进发展资金,学习些先进技术,但当人们按市场规律办事时,则触发了这个国家的整体变革。
时针回到70年代,深圳罗芳村,一处贫瘠的渔村,每年有大量人逃往河对岸的香港。两地人均年收入分别是134元和13000元。
时任广东省委书记的吴南生拍给习仲勋、杨尚昆以及广东省委一封电报,1300字,道出对特区的初步设想,核心内容是权力下放。这也是特区改革35年,一以贯之的命题。
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业无权,地方政府无权,工人薪酬,国家定标准;进出口,国家给配额。用行政办法搞经济,集中过多,统得过死。最初的松动从深圳的渔村和蛇口开始。原本只想建一个蔬菜基地和出口加工基地,将产品卖给香港。
蛇口圈定土地,修建工业区。随后,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座城市被批准设立经济特区。
冰封一旦破裂,生机便一发不可收拾。
蛇口实施改革,减少行政干预经济,打破铁饭碗、推行聘用制,基建项目采用招标,薪酬分配不再是大锅饭,并提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等各种口号改变社会观念。
30多年前的改革,如今再看毫无新意,但在铁幕时代,这个小口子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1981年至1985年,深圳GDP从4.96亿元增长到39.02亿元,年增长51.06%。
邓小平1984年南巡,目睹深圳的兴旺发达,回京后讲述深圳速度的奥秘,“一幢大楼没有多少天就盖起来了。那里的施工队还是内地去的,效率高的一个原因是搞了承包制,赏罚分明。”
随后,沿海14个港口城市,天津、上海、宁波等城市都扩大了自主权。它们均获得政策:给前来投资和提供先进技术的外商以优惠待遇;让它们有权力去开展对外经济活动。
上世纪80年代,特区深圳的改革在转型,从简单对外贸易,转向全面深刻的体制改革,率先实施国企股份制改革,实现企业承包制、股份制,创办招商银行,成立外汇调节中心,土地公开拍卖,尝试住房商品化,调整政府机构,实行劳动合同制。
这些改革打破旧体制的基本框架。它们孵化成熟后,被用于重新塑造一个新的中国。由于政策均有鲜明的市场印记,中国的面目也逐渐从计划体制,转换成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特区范围开始扩大,从单个城市到区域连片,从沿海开放到开放内陆。特区经验也让国家看清改革方向,根据明确目的,设置国家级新区,施予优惠政策。如1992年设立上海浦东新区,定位金融服务;此后的天津滨海新区,定位高水平研发转化。
2013年,上海自贸区正式登场。国家承诺以更开放自由的机制运行。这意味新一轮特区改革启航。它的决定性影响将超越时间,也将如群星闪耀此后的中国。 新京报记者 朱柳笛
生于三中全会
刁以文
出生日期:1984年10月
出生地点:深圳盐田区
人物身份:深圳一公司职员
渔村变化超出想象
我叫刁以文,按南方人的方式,我被喊作阿文。
我出生的80年代初,一家人挤在深圳一间10平米的老屋里,洗手间和厨房与邻居共用,睡铁架床,看19英寸的黑白电视。而隔着深圳河,对面就是繁华的香港。
再往前的70年代末,我的父亲从广东河源迁移到深圳的沙头角(现地属盐田区),那时的深圳还叫宝山,是个人口不多的小渔村。如今,这个小渔村已成为繁华大都市,成为我的家乡。
还记得儿时,家乡老屋连着老屋,父母经常挽着裤腿猫在稻田里插秧,一年能有千元收入。
5岁那年,家乡的人逐渐多了起来。老屋一天天减少,到处都是叮叮当当建楼的工地,海边的水田被巨大的集装箱货柜车占据。
1990年,老屋拆了,父母不再当农民。父亲进了当地一家乡镇企业,在来料加工厂里打工。母亲也进了深大电话公司,是一名勤务员。第一个月,我爸的工资是500元。
全家搬到了父亲公司兴建的集资房,8层的楼房里,我们住5楼,10平米的家扩大了8倍,我和妹妹都有自己的房间,动画片的蒙面超人居然戴着红色的头盔,我和妹妹屁股下的竹凳也换成了木沙发。往后的20多年,我和妹妹都在这个新家里度过。但屋里的家电,在不断升级。
如今,我也有了自己的小家,当了爸爸。最快乐的事情莫过于下班回家,怀里抱着“深3代”。
从楼上望去,到处都是绿地,阳光一照,像极了儿时海边的一块块水田。 新京报记者 刘珍妮
1984年10月——1988年8月【改革大事记】
●1984年10月13日 国务院要求各级人民政府积极支持有经营能力和有技术专长的农民进入集镇经营工商业,公安部门应准予其落常住户口,统计为非农业人口。
●1985年6月4日 中国政府决定军队减少员额100万。
●1986年3月3日 科学家王大珩、王淦昌、陈芳允、杨嘉墀上书中共中央,提出发展高技术的建议。这一建议后来被称为“八六三计划”。
●1986年6月28日 邓小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上指出:我们所有的改革最终能不能成功,还是决定于政治体制的改革。
●1986年8月 沈阳防爆器械厂破产,是新中国成立后首家正式倒闭的国企。
●1986年10月11日 开始鼓励外国投资者在中国境内举办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资企业。
●1986年11月11日 中共中央、国务院指出:从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到厂长负责制的转变,是企业领导体制的重大改革。
●1987年4月1日 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国务院发布《暂行条例》,耕地占用税以纳税人实际占用的耕地面积计税,按照规定税额一次性征收。
●1987年10月19日 中国经济法制体系正在形成。8年来,中国新制定的500多项法律和法规中,经济立法占70%以上。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 中共十三大举行。明确提出把是否有利于发展生产力,作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虑一切问题的出发点和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
●1988年开始 住房制度改革要在全国分期分批展开。
●1988年6月25日 确定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
●1988年7月28日 全国各地放开名烟名酒价格。
●1988年8月1日 《中华人民共和国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法》正式施行。
●1988年8月 价格改革、工资改革。逐步实现“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贯彻按劳分配原则。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