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6:文化新闻·动态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6:文化新闻·动态
下一篇

“水晶之夜”75周年,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将携手九旬集中营幸存音乐家,举行免费音乐会

用音乐纪念“水晶之夜”遇害者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霍普(右)与109岁的钢琴家爱丽丝。
霍普(左)与90岁的爵士音乐家可可·舒曼。

  新京报讯 (特约记者张璐诗)75年前的11月9日,德国纳粹政府发动了迫害犹太人的“水晶之夜”,三天之后,剥夺犹太人尊严和权利的措施出台。2013年11月10日,由旅居奥地利的英国小提琴家丹尼尔·霍普牵头,柏林勃兰登堡门前将举行一场露天免费音乐会,纪念在“水晶之夜”遇害的犹太人。柏林各中小学将组织孩子们参加这一纪念仪式。

  六届德国“回声”古典大奖得主丹尼尔·霍普出生于南非,其祖父母1938年前一直安家在柏林,因遭受纳粹迫害而迁居美国与南非。几年前,霍普在柏林偶然发现了自己的祖屋:“当时的德国外长冯·里宾特洛普强迫我曾祖父母将房子卖掉,然后他将房子的使用权夺过来后,改成了纳粹的办公室”,这次契机促成了霍普受德国Rowohlt出版社邀请,写下了畅销自传《家族碎片》。

  2008年纪念“水晶之夜”70年的音乐会上,霍普倡议将柏林旧机场改造成音乐厅,并请来传奇歌唱家托马斯·夸斯托夫、法国钢琴“女神”海伦娜·格莱莫等做演出。今年11月10日,勃兰登堡门上将会打出“Never again!”口号,并滚动投影相关的短片和手机视频。霍普届时会携90岁的柏林爵士音乐家、捷克特雷辛和奥斯威辛集中营的幸存者可可·舒曼登台,霍普将与柏林德意志室内乐团合作演奏上世纪30年代集中营作曲家的作品。当晚现场也会播放霍普发起制作的DVD“音乐庇护所”(Refuge in Music)片段。片中除了两位集中营幸存下来的音乐家之外,还请来瑞典女中音歌唱家安妮·索菲·冯·奥特等艺术家免费出演,霍普称,DVD卖出所得将投入慈善事业。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霍普提起其师、已故小提琴大师梅纽因的人文精神对自己影响颇深:“他常常会为了信念而战。他为人慷慨,善良又率性,曾经帮助过许多国家的人。”

  ■ 对话霍普

  音乐曾为集中营里的人们带来希望

  新京报:你是怎么开始发现集中营音乐的?

  霍普:平时我就喜欢看历史小说,前一段在读美国作家艾瑞克·拉尔森的《野兽花园》,写的是德国纳粹时期的爱与恐惧。有一次我开车时,听见收音机里一首无名氏的曲子,里面有种无以言表的强大力量,后来我去翻资料,发现是个在集中营里的年轻人创作的——作曲者虽然都自知来日无多,但音乐中却并没有充斥伤感与惆怅。后来我发掘的大量在集中营内创作的作品,都充满了力量。我听着这些音乐,就听见了人类精神。

  新京报:新出的DVD《音乐庇护所》有什么背景?

  霍普:我的纪录片是关于两位音乐家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捷克的特雷辛集中营里,这里跟别的集中营有点不一样,在限定的时间里允许被关的犹太人作曲、演奏音乐。有两位当时的音乐家还活着,一位是钢琴家爱丽丝·赫尔兹-佐玛,今年已经109岁。她在特雷辛集中营里举办过一百场音乐会,她本人认识弗兰茨·卡夫卡,在她幼年时候曾跟古斯塔夫·马勒见过面。她来自另一个时空,这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事情。她如今每天还在弹琴。另一位是90岁的爵士音乐家可可·舒曼,他曾在集中营里组过爵士乐团。他们所演奏的代表了两种来自尘世的音乐,曾为被关在监狱里的人们带来了许多希望。

  新京报:当时作为采访者,你有什么感触?

  霍普:我新推出的这部片子讲的就是爱丽丝和可可的故事:音乐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人类来说又意味着什么。爱丽丝太老了,行动不便,她住在伦敦,我去拜访了她。面对着一位109岁的音乐家,你突然回到历史中,她跟我说起集中营里的作曲家,提到舒尔霍夫,恰好舒尔霍夫是我很钟爱的作曲家。我问爱丽丝认识舒尔霍夫吗?她说认识舒尔霍夫的父母!可可腿脚还好,他把我带回到特雷辛集中营去,为我解说每一个地方。那次经历很触动我:对常人来说,连想象都很难,他们还亲身经历过这段历史。

  新京报:你认为介入社会政治是当前音乐家的任务之一吗?

  霍普:音乐家选择去做什么是他们自己的事,独立的个体不应该有统一的行为准则。对我来说,我有自己的信仰,我相信有的东西是对的。音乐有这种力量,能在人与人之间建立起某种联系。音乐无法改变世界,但有了音乐的存在,至少能引起人们的思考。如果人能够开始思考的话,我们离某些讨论就更近一步了。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