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08:专栏/漫画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08:专栏/漫画
上一篇  下一篇

其实没有顽固派

2013年11月08日 星期五 新京报
分享:

  ■ 突破宿命(18)

  纵观整个晚清改革,其实并没有什么“顽固派”。

  最为著名的“顽固派”,应该算是光绪皇帝的生父、醇亲王奕譞。他从1884年“甲申易枢”后,取代恭亲王奕,开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时人就曾以“易中枢以驽马、代芦服以柴胡”的尖刻评价,认为这位新任总理的才具,比起恭亲王来实在只是“驽马”、“柴胡”而已。

  醇亲王此前的确相当保守、排外,对有着“鬼子六”恭亲王的改革,尤其“外敦信睦、隐示羁縻”的外交政策,总是嗤之以鼻,甚至建议太后“摈除一切奇技淫巧、洋人器用”。

  吊诡的是,一旦主政,之前以高调的“极左”面貌出现的醇亲王,便令人惊愕地实现了大转身。在对法战略上,他几乎完全继承了此前所激烈批判的恭亲王的“投降路线”,甚至走得更远,令海内外观察家们跌破眼镜。当“极左派”们指责李鸿章对法屈膝时,老李气定神闲地说:那都是恭亲王和醇亲王两位王爷确定的方针,我老李无非是个执行者而已。

  对于自己当看客时的“极左”言论,挑上担子的醇亲王承认自己“尝持偏论”,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但事实上,从醇亲王变脸之迅速和彻底来看,其之前的“极左”面貌,更有可能只是为了赢取“基本教义派”支持的一种手腕。在野的时候,站着说话不腰疼,可以指点江山,而一旦亲自执政,为了儿子的江山社稷,他也就只能成为、或者还原为一个现实主义者。

  对此,又是老外们看得更为透彻。大清国首席洋干部、海关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Robert Hart)在写给伦敦的信中说,中国观察官员的真实倾向,“有时须应用颠倒的法则,我想七爷(醇亲王排行第七)如果控制这政府,很可能中国真正地能够进步。”

  其实,早在光绪被选为接班人之前,醇亲王就一直执掌着首都卫戍部队主力“神机营”的实权。这支部队不仅成为大清国军事改革的“特区”,“添习火器技艺”、“改弓箭为洋炮”,甚至配备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克虏伯(Krupp)钢炮、哈乞开思(Hotchkiss)步枪、毛瑟(Mauser)后膛枪等,在装备和训练方面,远超过李鸿章那更为著名的淮军,为醇亲王奠定了相当的权力根基。当然,这一切都十分低调。

  以甲申易枢为界,醇亲王主政的后6年(1884-1890),与恭亲王主政的前23年相比,几乎所有改革措施都没有被中止,而且因其皇父的特殊身份及对待慈禧太后的柔软身段,改革的空间竟比恭亲王还大,在海军、铁路、电信等基础建设方面,都得到了更为长足的进步。

  从李鸿章留下的各种文献看,在老李眼中,恭亲王更多的是英明领导,而醇亲王更多的是知音乃至战友。每当李鸿章的改革遭遇阻击或挫折时,恭亲王是暗中保驾,醇亲王则是公开护航,旗帜鲜明,态度清晰,毫不含糊。1888年,醇亲王一度病危,当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去看望他时,他的政治遗嘱就是“无忘海军”。

  醇亲王之外,另一著名的“顽固派”、同治皇帝的老师倭仁,尽管总是不失时机地要展示自己的保守,在诸如同文馆开设天文算学课程上都要闹上一闹,但细看他的“顽固”史,却可以发现:他总是选择并不紧要的时刻、并不紧要的事情上发声,而在诸如洋人兵临城下、诸如设立总理衙门、兴办海军等直接关系到大局的问题上,他总是明智地保持了沉默。

  倘或将所谓的“改革派”与“顽固派”列个表,更能轻易地发现:前者多是地方督抚或者中央经济外交部门的官员,他们承担着实实在在的建设压力;而后者则多出自意识形态部门,他们肩上没有担子,手中却有支不愿意、也不甘心闲着的笔……

  □雪珥(改革史学者)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