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07:评论周刊·专栏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B07:评论周刊·专栏
上一篇

港人的“赞”,和我们不一样

2013年11月09日 星期六 新京报
分享:

  ■ 语言跳蚤

  阅读古书,词语要讲“古今通塞”,理解方言,词语要论“南北是非”。没用过“脸书”的我们,拿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赞”去理解“脸书”的网络领域的“赞”,则如赵先生所说的“字”对“词”,“橘”对“橙”,似是而非。

  □李计伟 暨南大学华文学院教师,语言学博士

  如果大家看到下面几句话,第一反应会不会觉得有辱斯文:

  第一,准备就绪的检阅队伍,以整齐的步伐,威武的神态,庄严地操过检阅台。

  第二,学校乐队首先操过校园,接着主持人敲响小钟,象征着追悼仪式的正式开始。

  作为一个独立使用的动词,在你我大陆人尤其是北方人的词库中,“操”就是脏话。但是在新加坡等海外华语中,它就是我们用以构成“操场”、“操练”的那个“操”。

  词语具有时代性,地域性,也有其使用的领域性。你用今天的“走”和“假”去理解“走马观花”和“狐假虎威”,那就错了,你必须在词语的密林中穿越,用创造这俩词时的“走”和“假”去理解它们,否则弄出个张冠李戴就贻笑大方了。这就是词语的时代性。

  地域性也不难理解,除了“操”,再看一例。原产广州的“埋单”到了北京,活生生地被很多人改为了“买单”,因为北京人用自己词库中原有的那个“埋”无论如何还是不能理解“结账”为何叫“埋单”。但是在广州,那就简单了,不但有“埋单”,还有“拉埋天窗”等一系列带“埋”词语。在这里,“埋”义为“了结”、“结束”,故“埋单”就是“结账”,“拉埋天窗”就是“关闭天窗”,喻指同房、完婚。

  关于领域性,来看“赞”。因港大内地毕业生刘涵在港车祸去世而起的“点赞”风波,让我们对随手就点的那个“赞”有了关注。在Facebook上,有个Like按钮,翻译为中文就成了“赞”。与“共享”和“评论”不同,“赞”几乎可以在一瞬间内完成,对用户没有思考方面的要求。因其操作简单,此后,Facebook对“赞”的功能多次更新,扩大其使用范围,比如当你“赞”某个内容时,相关内容就会被张贴到你的时间线上,“赞”实际上已兼有“分享”或“转发”功能。

  美国科技博客Mashable于2011年10月10日报道,美国得克萨斯州一名36岁男子因涉嫌殴打妻子被起诉,原因是妻子未对其Facebook更新信息表示“赞(Like)”。这位男子在Facebook上更新其母亲去世周年纪念日的信息,不少朋友对这条信息表示“赞”,而与他分居的妻子却未对此有所回馈。于是,他来到其妻子的住所,对妻子大打出手。母亲去世周年,朋友们要点“赞”,不点“赞”的还挨了打,那么刘涵在港车祸去世而出现的“赞”,又有什么奇怪呢?在只有like按钮而没有dislike按钮的facebook上,“赞”早已不是那个简单的like,除了部分盲“赞”、惯性“赞”和捣乱“赞”,我想更多的是一种“人同此心”的关注与支持!

  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打过这样一个比喻:“‘字’和'word'的关系就好比通常用‘橘子’对译英语的orange,其实橘子在构造上属红橘,与orange(甜橙)是不同的植物。但由于橘子是中国最常见的柑橘属水果,就像甜橙在其他国家中最常见一样;于是,‘橘子’这一名称的作用就变成指‘最常见的柑橘属水果’了”。

  阅读古书,词语要讲“古今通塞”,理解方言,词语要论“南北是非”。没用过“脸书”的我们,拿自己头脑中固有的“赞”去理解“脸书”的网络领域的“赞”,则如赵先生所说的“字”对“词”,“橘”对“橙”,似是而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