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8:地产江湖·风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58:地产江湖·风云

张玉良:资源整合高手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张玉良的下个目标是带领绿地进入世界200强。资料图片

  【江湖名号】 地产界的红顶商人,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

  【武功修为】 用20年时间,将一个企业带入世界500强,用2000万元启动资金将企业做到近2000亿元的营业额。

  他是一个不像上海人的上海人,一个高明但不精明的生意人,一个极其有执行力、有国企背景的老总,一个极其善用社会资源的人。而从公务员到“下海”,张玉良用20年时间将绿地带进世界500强。这其中既有行业迅速发展的机遇,也与张玉良的经营哲学分不开,他也因此被称为地产界的“红顶商人”。

  低调做人,高调做事

  2012年7月,在绿地集团20周年庆典上,绿地集团董事长、总裁张玉良悄然坐在前排最靠边的位置上,周围是各省市地方政府领导。作为一家国企背景的老总,张玉良尤为低调。

  虽低调,但不同于其他国企高层对媒体的“严防死守”,张玉良对媒体一直都保持着开放的态度,对于媒体提问喜欢用“谢谢你的问题”作为解答的开始。

  作为一家国企老总,他很少在微博上“吐槽”,争当意见领袖;但他又高调做事,绿地是第一家闯入世界500强的中国房地产企业。

  1992年,36岁的张玉良担任上海农委住宅办副主任,副处级干部,一纸任命书让其下海从商。张玉良拿着“总经理”任命书和上海市政府划拨的2000万元成立绿地开发总公司,即现在绿地集团的前身。自己租办公场所,花4000元一个月租了一辆桑塔纳,张玉良开始了创业之路。

  创业之初,绿地抓住上海大市政工程建设带来的动迁房建设机遇介入房地产领域,并在1998年房地产商品化之后,迅速成长起来,市场占有量做到了上海第一。

  但张玉良并不满足当时的成绩。从2001年起,当各大房企还在涌向一线城市时,张玉良就开启绿地的全国化战略,首站选在了南昌,从此绿地在全国铺开。截至目前,已进入60多个城市。似乎张玉良做事总是先人一步,在房企纷纷转向商业地产之时,绿地已完成了以发展超高层建筑为特点的商业地产布局。

  此外,绿地还实行多元化战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绿地从初创资金2000万元,横跨房地产、能源、金融、建筑等多领域,从而超越万科率先成为世界500强的中国房地产企业,资产规模以及全年经营收入突破2000亿元。

  只有主流,才有舞台

  熟悉张玉良的人,都会将绿地的成功归功于其对政府关系的把控上。有人曾这样评价他:“张玉良几乎没有性格。他与国企打交道是一个面孔,与政府打交道是一个面孔,与国际公司打交道是一个面孔,与民企打交道是一个面孔。”这种性格的练就,让张玉良在商场与官场之间游刃有余。他常年把“做政府想做的事,做市场需要的事”挂在嘴边,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从早期做绿化逐步发展为大规模投身城市建设,并在近年的保障房建设大潮中不遗余力地冲锋陷阵。尤其是在全国摩天大楼的“拔高竞赛”中,绿地也当仁不让,以建立超高层建筑而深受各地政府欢迎。

  事实上,张玉良这种“做政府想做的事,做市场需要的事”经营哲学思想并非偶然。早年间,张玉良读过两本对他影响极深的书。一本是印尼华侨林绍良,另一本是清代著名的红顶商人胡雪岩。这两个人物最大的共同之处在于他们都与政府关系极好。胡雪岩给朝廷运大米、购药品,林绍良给政府种橡胶、节约外汇。他认为把政府导向和企业发展紧密结合,才会有大发展。

  雄心未减,奋斗不止

  对于市场的清醒认识与形势的准确判断,让绿地在一次又一次的房地产调控中,及时调整步伐,抢得先机。随着跻身世界500强行列,绿地集团又将眼光投向了海外市场。

  张玉良认为,随着大量海外投资者、移民群体、境外游群体的涌现,绿地要去海外建房卖给中国人,因为市场有需求。

  张玉良曾说,“世界500强的身份,是中国行业的龙头企业,谁都愿意找你做生意,愿意把资源拿出来和你谈判。全球的银行也都愿意借钱给你,这些资源你不用就浪费了。”而事实上,海外战略仍是中国市场的延伸。据了解,绿地韩国济州岛项目70%都卖给了中国人。

  站在新的起点上,张玉良雄心未减,奋斗不止,张玉良的下一个目标是绿地集团2015年目标营收5000亿元进入世界200强。

  张玉良自我评价:“我务实、真诚,不拘小节。做生意保证让合作伙伴有盈利。外地的合作伙伴都说我是上海的北方人,上海的西部人。”

  绿地的理念,就是做政府想做的事,做市场需要的事。

  你在这个社会上做事,一定要成为当时的社会主流,那样你才有环境、才有机会。因为那是一股推导力,你要实现自己的价值必须借助这种力量,要不你就没有舞台。——张玉良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袁晓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