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8:地产江湖·风云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078:地产江湖·风云

孟晓苏:地产教父志在千里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孟晓苏最早在中国提出房屋抵押按揭贷款。图/CFP

  【江湖名号】 曾任中房集团董事长、总裁

  【武功修为】 孟晓苏身兼官员、企业家、学者于一身,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为推动中国的经济改革、房地产业发展屡屡建功。

  从一名普通的汽车工人到北京大学博士,从国务院领导人秘书到国务院直属局负责人,从党政官员到企业家,成为当时中国最大的房企——中房集团掌门人。是保障房的资深建设者,推动中国房地产双轨制的形成。他最早在中国提出房屋抵押按揭贷款、反向抵押贷款、 REITs理论等。

  从汽车厂职工做起

  1966年孟晓苏初中毕业时,正值“文化大革命”开始。没有念成高中的孟晓苏在经历了两年的“文革”生活后,成为北京吉普汽车厂做一名普通工人,一干就是10年。

  “那时我技术很好,一心想当个八级钳工。”面对历史洪流,孟晓苏的梦想很简单。后来他又学了车工、刨工、电工,甚至抡大锤这样的体力活也不在话下,时间长了,他的右胳膊足比左胳膊长出1厘米,“现在打高尔夫球就显出优势来了”,对于这段工人经历孟晓苏这样调侃道。

  面对命运的捉弄,孟晓苏说:“没有什么可抱怨,那是历史原因造成的。”由此可以看出他性格中的豁达与宽容。

  而当1977年高考恢复时,他成功考入了北京大学新闻系,自此人生开始出现转折。

  当1982年大学毕业时,孟晓苏进入中宣部新闻局,后来中央办公厅需要秘书,当时的书记处书记胡启立挑中33岁的孟晓苏,并分配给国务院原副总理、全国人大委员长万里同志当秘书,万里改革的胆略和创新精神令孟晓苏受益匪浅。

  掌管中房集团 推动双轨制

  孟晓苏从1992年起担任中房集团公司总经理、董事长、党委书记、中房集团总裁,由此与房地产结下深厚渊源。

  在他的带领下,中房集团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房地产企业集团。其中在北京和上海的开发项目都有60多个。

  但孟晓苏的眼界不仅限于本企业,他更关注和推动着产业的发展,他多次向国家提出产业发展的政策建议,对房地产行业产生了长远的影响。

  比如1996年,孟晓苏发现银行只贷开发不贷销售,而在国外都是以贷销售为主。在他的建议被采纳后,房地产抵押贷款已经成为目前购房人主要的购房金融工具,也成为房地产行业繁荣的重要制度之一。

  1998年,孟晓苏任房改课题组组长,他是保障房建设最早提议人之一。当时房改方案提出要完善住房供应体系,包括建设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三大类,特别提出由政府负责保障房,而由市场提供商品房,在最初的房改方案中,其实就提出了要建立“双轨制”。

  然而“双轨制”并没有建立起来,而是把所有民众撵进市场,孟晓苏对此一直耿耿于怀,并且尖锐地指出:没有建立“双轨制”也是后来房地产不断调控和调控思路混乱的主因。

  随着调控的深入,从2010年起,我国明确提出“逐步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保障房体系和商品房体系”后,孟晓苏把眼光放在如何建立保障房可持续发展模式上。把钱引向保障房建设是目前最重要的方向,并且需要引进适用的金融工具,包括股权投资基金PE和持有租赁型保障房的REITs。

  二次创业 实践超前理论

  从中房集团退居二线后,孟晓苏二次创业,2007年,创办了幸福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之前的经历一直是国家公职人员,去中房是国家调动,很难由自己选择。“从骨子里我不是一个商人。”孟晓苏说,从这时起他才正式当起了企业家,而此时他已经57岁了。来到幸福人寿之后,孟晓苏开始积极推动他倡导的反向抵押贷款。

  今年9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其中明确表示“开展老年人住房反向抵押养老保险试点”。而在7年前,孟晓苏就开始了这项事业的实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孟晓苏一贯的超前思维模式,使他不愿在当下停留,从他的身上仍然可以看出大学时代的激情和使命感,不断推动房地产行业的创新和发展。

  记者点评:特殊的经历,让这位集睿智、胆识、责任、远见和超强洞察力于一身的经济学博士,几十年来,不遗余力为中国改革开放事业鼓与呼,他的专业思想与观点,对中国房地产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限购就像是给病人做手术要打麻药,病人醒了再打一剂,便是延续限购。

  一个政策长期过分实行就会走向反面。

  ——孟晓苏

  本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袁晓澜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