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2:地产江湖·逐鹿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132:地产江湖·逐鹿

冰冻三尺之时 房企“断腕”求存(1)

在调控政策、金融危机等因素影响下,楼市数度经历低谷,降价促销一度成为普遍现象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11年10月,通州的京贸国际城大跳水,开盘价格比此前下滑近半。图/CFP
2008年,燕郊上上城的广告曾引起不小的关注。图/CFP

  巴菲特说,只有退潮时,才知道谁在裸泳。

  从这个意义上说,过去十年间中国房地产市场的每一次退潮,背后的推手都是政策,而解救它的都是政策和市场。

  中国房地产市场只有一次真正的并未走完的低谷,即2008年。

  当喧嚣的牛市以一种戛然而止的方式告别时,身处其中者方才意识到风光与风险。

  “地王”的风光下,自信与赌博原来只有一线之隔。

  一些激进的房企为此付出了惨重代价。但年轻的中国房企们仍然处在快速增长期,代价虽惨痛,但并不致命。

  初经风寒

  顺驰破产 万科做大

  中国房地产市场经历的首次低谷当数2005年。

  2003年房地产市场化迅速发展后,当年全国房价涨幅惊人,一时间泡沫等争议不断,针对楼市的宏观调控也随即而至,但真正使开发商感受到影响的,是2005年接连不断的政策组合拳和2006年的市场风寒。

  2005年3月,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当中指出,“在2004年当中,存在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过大,部分一线城市住宅价格增长过快的问题”,还明确提出“控制固定资产投资,抑制住宅价格非正常增长,保证房地产市场健康稳定发展,将是这一届政府在未来一年当中的主要任务”。

  转瞬间,天气变色,成为2005年行业由冷转暖的关键节点,并由此拉开了持续两年的调控大幕。

  这是中国房地产市场的第一个低谷,上海等部分城市的“地王”招致严厉的宏观调控。同时,A股连绵阴跌,房企在资本市场融资几近绝迹。南都房产破产,成为宏观调控下房企流下的第一滴血。

  到2006年,调控政策以前所未有的姿态,全面覆盖了信贷、税收、利率、外资、户型结构、土地出让、市场信息等多方面。

  2006年,曾经要挑战龙头万科的“地产骇客”顺驰,由于上市失败,资金链破裂在一夜间破产,让业界惊骇之余顿感切肤之寒,一时间,房企人人自危。

  但机遇与风险并存,顺驰虽倒下,孙宏斌看中的优质土地资产仍在融创留下一线生机。

  此外,一些敏锐的龙头房企借机大举并购,成功抄底土地市场,抓住机遇迅速做大。最典型的莫过于万科。2005年初开始,万科出资36亿元收购南都等破产房企,在江苏、浙江和上海等地区扩充了近500万平米的土地储备,并积极在公开市场吸纳土地(在2006年达到顶峰),这为万科在2007年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打下坚实基础。

  冰冻三尺

  2008年行业经历最冷寒冬

  真正的挑战是2008年。

  用富力地产董事长李思廉的话说,此前中国开发商从来没有遇到过“成交量和价格双双长时间大跌的情况”,在房地产整体市场螺旋式上升的牛市中,开发商做的决定并不复杂,只要不是做出顺驰般的重大战略失误,“赚多赚少”只是程度的问题。

  但2008年改变了这一切。

  中国楼市自2007年6月以来持续“高烧”,2008年年初国家开始严控房价,央行紧缩银根,恰逢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中国经济承受重压,楼市瞬间冰封,有开发商回忆道:“那时候是整个国家经济都不好,特别可怕”。

  一时间,房价下跌,成交萎缩,业主闹事,开发商求救,土地流拍,政府财政不足——成为2008年的楼市常景。

  尤其是那些在2007年牛市时高价买地、风光一时的“地王”,都付出了极大代价,恒大、龙湖等多家房企被迫中止上市,几乎所有房企都传出裁员潮,老大哥万科也没有幸免。激进的富力、绿城等房企被高负债率压得喘不过气来,屡屡传出破产传闻,绿城不得不断臂求生,转卖旗下多个项目。

  降价自救、四处找钱成为房企的唯一选项。

  万科在华南率先打开了“降价大旗”。而在北京,“有人急着跳水,有人等着破冰,上上城3800元/平米。”——2008年10月燕郊的上上城的广告点出市场现状,当时北京东亚三环中心、中信城、金都心语等多个楼盘无不降价出售。

  但每一轮调控下,都会有一个地产黑马借机做大。

  这一次是央企保利。2006年保利成功上市,随后一边在资本市场融资,一边在土地市场跑马圈地,2007年保利土地储备量增至1007万平米。

  2008年市场开始转冷,保利却仍逆市扩张,一边在A股发行43亿元公司债,一边拓展进入12个新城市。在2008年价量齐跌的地产寒冬里,行业利润普降两成,保利却突飞猛进,全年营收大增91%,净利润增长50%,并抛出上市以来最大手笔配送分红。

  2009年5月,市场转暖之际,保利再次成功增发78亿,随后斥资近346亿元,在广州、佛山、上海、南京、杭州、北京、天津、沈阳、长春、成都、重庆11个城市共获取项目16个,新增总建筑面积近800万平米——正式奠定了保利的江湖地位。

  寒流再袭

  最严调控下成交大跌

  2009年初四万亿出台,房地产市场V型反弹,引来前所未有的大牛市。2010年万科首次突破千亿元,但随即而来的是有“史上最严厉宏观调控”之称的2011年,限购、限贷措施纷纷出台,市场再度陷入观望情绪。

  现在来看,经历了2008年寒冰的中国房企普遍都增强了抗打击能力。但2011年年底,成交量的暴跌仍然给市场带来了阴影。

  从四个一线城市来看,2011年的深圳新建商品住宅成交陷入十年来最低点,北京楼市成交创五年来最低,上海商品住宅成交创6年来新低,广州土地收入在财政收入中的比重三年来首次下滑至20%以内……

  而一贯激进的浙江房企绿城,再次在楼市的周期变动中传出破产消息。

  “秋日天凉,并非只笼罩一城一池,今日由于调控严厉遭遇生存困境的,是中国整个房地产行业。”这是2011年11月份被业界传出公司申请破产的消息之后,绿城集团董事长宋卫平挑灯夜书的1400字的博文中的一段话,看起来多少有些煽情的文字,却是2011年宏观调控形势下整个房地产市场的真实写照。

  2011年面临发展危机的确实不只是绿城一家房企。随着调控的不断深入,房企的大部分资金渠道都被收紧。选择在2009年、2010年拿地而在2011年开始卖房的开发商们,这一次显然没有踏准市场节奏。

  2011年下半年以来,万科各地降价“抢收”、恒大全国性8.5折降价促销、富力高负债率、招商的50亿增发撤销等诸多消息,都显示了宏观调控下房企资金链的紧张程度。

  ■ 大事记

  ●2006年9月 曾经要挑战龙头万科的“地产骇客”顺驰,与香港路劲基建公司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孙宏斌以12.8亿元的代价出让了55%的股权,并基本失去了对顺驰的控制权。随后在2007年年初,路劲宣布收购顺驰所有股权。

  ●2007年年底2008年年初 万科董事长王石曾发出预警,称中国房地产将进入“拐点”。随后,万科在全国范围内掀起降价风潮,众多品牌房企紧随其后,价格战一触即发。

  ●2008年3月 恒大首次IPO招股之时遭遇全球金融危机,香港上市惨遭滑铁卢。上市失利后,恒大一度深陷债务泥潭。

  (下转特33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