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1: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1: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僧多粥少 大学生吐槽就业难(2)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上接D10版)

  “找工作找得好焦虑,最近都快烦死了,睡不着。” “拒了至今唯一的一个offer,其实心里很想哭。”

  “突然觉得找不到工作了。不想再找了,混吃等死。”

  “刷新了无数次邮箱还是没收到笔试通知,哭了,睡。”

  新一轮校园招聘已进行了两个多月,高校BBS上出现越来越多找工作的学生开始吐槽“工作难找”。

  “目前来看,这一届毕业生比上一届更难找工作,户口更难解决,宣讲会几乎场场爆满,投出的简历大都石沉大海。”北京工业大学研三学生小石至今只得到了三次面试机会,没有一个offer。每天早出晚归,在各种宣讲会和招聘会之间奔波的他,最近开始失眠了。

  据了解,由于今年大学开学较晚以及春节放假较早,今年秋季校园招聘的时间大概比往年少了三到四周,因此很多企业的整个招聘流程的时间都被压缩了。

  今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仍不容乐观

  记者从智联招聘、诺姆四达等机构以及部分高校了解到,目前校园招聘的企业数量与去年同期相比没有下滑,甚至有所上升,但很多企业的招聘量有所下降,有些行业如能源行业的招聘量下降得比较多。总体来看,2014届大学生或将依然面临严峻的就业形势。

  “从9月中旬到现在,我们学校已经举行了200多场专场招聘会。入校招聘企业数量比去年同期有所上升。据我了解,北京部分高校的专场招聘会数量也出现了上涨。”北京科技大学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孙长林分析道,“不过单个单位的招聘数量在下降,所以从招聘总量看,与去年基本是持平的。”

  “我个人也认为今年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仍旧不容乐观。”欧尚集团中国区招聘、辅导及职业发展经理何秋媛认为,“学校背景、成绩、社会实践都表现一般的学生就业将更加不容乐观。在就业难的形势下,一些企业相应会提高招聘要求,比如直接圈定985、211等知名高校。”

  诺姆四达最近发布的《2012-2013年度校园招聘现状调研报告》显示,在参与调研的企业中,超过半数的企业(51.99%)偏好重点院校的学生(985院校和211院校)。

  “确实,我们应该就‘难’点进行细分。”东方慧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流程外包业务副总监姬利明认为,211工程学校的优秀学生就业总体不会太难,对于这些学校的学生来说,难度在于怎么进入行业内最优秀的、待遇最好、最有发展机会的企业;而对于普通院校的学生来说,其难度在于企业与学生之间相互的不信任,“一方面愿意招收这类学校毕业的学生的企业大多属于中小企业,学生对企业的品牌稳定性、收入待遇、管理规范性等心存疑虑,同时,企业对普通院校的毕业生的能力也抱有怀疑态度,在学生的稳定性、实际工作能力、未来发展潜力等方面均感觉有较大压力。”

  而在凹凸人网创始人、公益校园秘书长大兵看来,就业难也与学生的“不作为”不无关系。北京理工大学应届毕业生张伟也表示,“面对就业难,很多同学确实也很焦虑,但平时照样睡懒觉,打游戏。”

  “目前企业对大学生开放的机会还是很多的。现在,研究生基本都在全力找工作,可是本科生大概有一半的人在准备考研,而错过了秋季招聘的最佳时期。预计明天三四月,又会出现大批毕业生扎堆找工作的现象。”大兵希望毕业生尤其本科毕业生赶紧行动起来。

  “有的大四学生甚至不知道学校将要举办的双选会的日期。” 大兵建议准备考研的学生学累了也可以拿着简历到招聘会去转转,至少也了解一下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

  高校提前做准备促进就业

  针对可能出现的就业难,今年高校也采取了很多措施来促进就业,不少高校也将就业服务工作前置,暑期就开始整合资源,联系企业,加强对学生的指导。像北交大、农大等高校都提供学生简历的诊断和指导工作。

  “很多学生到了求职季都会特别迷茫,学校针对这种情况,召开了学校和学院两个层面的就业动员会,邀请企业校友为学生现身说法,并进行了形势政策的宣讲。

  针对部分同学求职技巧欠缺的情况,学校做了求职意向问卷调查,了解同学们的求职意向和对就业指导服务的需求,然后依据考研、出国、就业等方向进行分类指导。学校开设了求职季公开课,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简历、面试、礼仪、职业决策等方面的指导。

  北京科技大学在每个学院都设有专职的就业教师,学校针对这些专职教师进行职业能力提升培训后,成立简历工作坊,定期为学生修改简历。”

  孙长林老师还透露,学校就业工作信息化系统目前也正在建设中,系统具有“精细化服务、主动预警、深度统计、全媒体覆盖”等特点。“以前都是通过网络、短信等方式发送就业信息,学生是否收到、收到之后如何利用信息等无法知道,工作比较被动。实行精细化服务之后,学校就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求职意向,跟踪每个学生的求职状态,并为学生提供主动、有针对性服务。”

  同时,高校也在鼓励毕业生回家乡,去基层,去民企。不过,麦可思近日的调查显示,被调查的2014届尚未签约的大学毕业生中,作为现实中签约大户的“民营/个体企业”对毕业生的吸引力仍相对较低(高职高专:19%,本科:10%,硕士:3%)。“国有企业”是本科生和高职生最理想的雇主(高职高专:42%,本科:37%),硕士则钟情于“政府机构/科研事业单位”(47%)。

  而在就业地域的调查中,超过半数希望签约“其他直辖市和省会城市”(高职高专:51%,本科:52%,硕士:57%),想要在“北上广深”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不足三成。可见在就业压力之下,大学毕业生的选择已越来越趋于理性。

  (下转D12版)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