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12: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D12:人才周刊·特别报道

僧多粥少 大学生吐槽就业难(3)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11月5日,北京大学的某外企2014校园招聘宣讲会座无虚席。
早出晚归、奔走于多个校园宣讲会现场、海投简历,成为这个时间段应届毕业生的生活常态。

  (上接D11版)

  ■ 求职经历

  早出晚归留京仍然无望 

  ●张琨(化名),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专业研究生

  今年开学前我们觉得校园招聘的形式不会太好,很多人都说互联网行业缩招,国企也进行精简。开学后发现果然情况是这样。这也就意味着我们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从开学到现在,我每天基本上都是早出晚归,回到宿舍大概都十一点了。我几乎跑遍了海淀区所有的高校,位于东南边的北京工业大学也去过了。去的每一个宣讲会无论大小,屋子里都是塞满了人,每次去都感到了很大的压力。前些天,中国联通在北邮体育馆开宣讲会,外面的操场都围了一圈人;之后建行总行来招人,交简历后再进行一个一分钟的自我介绍,那次专场招聘会从下午两点一直进行到晚上九点,去了至少有一千人,最后只筛选出一百个。我是下午三点去排队的,到六点才排上,很遗憾的是最后也没能进入那一百人的范围里。现在凡是来个好点的企业都会很火爆,前两年没有见过这么多人。

  目前,我已经面试了十几家企业了,手里也有一两个offer,但离自己的期望还有一定的距离。现在我对户口基本不存奢望,只希望月薪最少有七八千元。现在感觉,达到这个目标也不是非常容易,毕竟竞争太激烈了。年前再没有理想的机会,我可能就会离开北京了。

  女研究生最难找工作?

  在大学毕业生群体中,女研究生最难找工作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有理工类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老师直言,女研究生一直是学校的就业困难户。

  张蓓蓓就是北京某理工类高校安全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名研三学生,目前她已经投了很多简历,但鲜有回音。现在她手里倒是有了两个offer, 一个是在某建筑企业的党委办公室工作,无北京户口每月3000元;另一个是大兴某私企提供的工作,无北京户口,每月6000元。后者她正在考虑当中。而她理想的薪酬待遇是有北京户口,月薪6000元;没北京户口,月薪8000元。

  “对于就业难,我早就有心理准备,师姐们的工作都没有太理想的,没爹拼的几乎都离开北京了。但我还是想留在北京。”张蓓蓓说自己专业对口的企业大都和建筑、矿产、煤炭有关,这类工作需要去工地,下矿井,还要经常出差,经常加班,女生从事这些工作并不是很理想,有些企业会明确标出不要女生。这样看来,最适合自己的工作就是需要工科背景的文职工作。

  “我也报考了国家公务员,看看自己运气吧。如果到了明年4月份,还没有比较满意的工作,我应该会回到家乡的省会去找工作。”张蓓蓓坦言这两个月来,每天都累得半死,心理压力很大,但也无可奈何。

  “我个人感觉今年女生就业会面临更大挑战。” 欧尚集团中国区招聘、辅导及职业发展经理何秋媛指出,虽然女生在沟通技巧等方面会有一定优势,根据自己在校招过程中的了解,像知名高校的法律专业的女生,今年在应聘时遇到一些律师事务所只招男生的情况,这给了她们很大的压力。

  “很多人遇到这种情况首先想到的就是歧视,有时却忽略了企业为什么要做这样的要求。”凹凸人网创始人大兵认为,有些时候企业不招女生是岗位的特性决定的。“遇到这种情况,大家也需要放平心态,衡量自己必然的条件和能力,再针对性地去找。”

  ■ 求职Q&A

  企业重点测试能力、个性、动机

  有的学生这一阶段投了很多简历,但是几乎都石沉大海,没有音信了。于是就认为就业太难了,甚至丧失了信心。这时该怎么办?

  A:投简历石沉大海应该是老生常谈。现在很多大学生还是习惯海投,一份简历投多个企业,甚至投一个企业的多个职位,这样往往就被HR视为垃圾简历,直接忽视了。其实这一现象反映出很多学生还是不会写简历,学生应准备多个简历模板,不同企业、不同岗位要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匹配性,这样才能引起HR的注意。还有的学生去招聘会留下简历就走了,应该和HR进行沟通,给HR留下一个第一印象。

  调查显示,超过八成(81.11%)参与企业设置心理测验环节。心理测验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学生该怎样应对?

  A:应届大学毕业生由于缺乏工作经验,一般在心理测验中会重点考察其基本潜能(包括数字计算、语言运用、逻辑推理等)、基础工作能力(包括沟通能力、学习能力、创新能力等)、个性特征(包括自信心、自律性、进取性、坚韧性等)、职业兴趣等。不同企业会有略微不同,但总体上都是从能力、个性、动机三个方面来考察。

  至于学生如何去应对心理测验,不主张学生在测验之前去做大量的练习。基本潜能类似于公务员考试中的行测,确实可以通过练习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提高,但是提高幅度非常有限,题海战术又会耗费大量精力,而这部分的考察在整个心理测验中的比重也很小,因此练习的“性价比”是很低的。而基础工作能力,例如沟通能力、创新能力等,都是功夫在诗外,需要更多的是日常的锻炼和积累。至于其他部分,并没有标准答案,因此练习也没什么用。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就业形势严峻,但就业过程仍然是双向选择的过程,有些学生为了得到一份工作,在心理测验中不如实作答,进入公司后发现,公司环境、文化和自己的个性、价值观都很不匹配,过不了几个月就想跳槽了,因此,我们建议,学生在心理测验过程中要摆正心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如实作答即可。

  实习经历很多时候是找工作时的硬伤,大四学生如果现在有好的实习机会,要不要去实习呢?

  A:到了大四再去实习相对来说有点晚了,这时去实习很有可能会与找工作相冲突,而且同一行业的企业很多时候都是在同一时间段招聘,这时去行业内一家企业实习,也很有可能错过好的求职机会,实习完对求职也没有什么帮助了。当然,如果实习的目的是有机会留在企业,那应该考虑,否则建议不要参加实习。

  调查显示,2014年应届毕业生有超过半数(52.52%)毕业生并没有固定的目标行业、企业和岗位。现在还没有目标的学生该怎么办?

  A:对于现在还没有目标的学生来说,不能放之任之,有些学生觉得没目标无所谓,边走边看,随着校招的全面推进,再抱着这种心态势必会走不下去。因为,在校招之初,不少同学只想着时间成本,却忽略了机会成本。随着校招进入面试阶段,很多同学会同时收到几个面试通知,时间还会有冲突,这时候就要进行选择了,没有目标怎么选呢?所以,现在还没有目标的学生要抓紧寻找目标。

  首先要比一般人更加主动地去找工作,咨询和面试时多去和HR沟通,沟通中就会有反馈,逐渐发现自己的优势。建议每日做一总结,做目标的调整。其次,可以多和长辈、老师、学长沟通。学校的就业指导中心一般也会提供这样的服务,要利用起来。很多人到了大四还不知道就业指导中心在哪儿,这是非常不应该的。

  很多学生现在找工作有一种“宿命论”,认为自己的学校背景、实力就这样,能去什么样的单位基本确定了。毕业生在求职这段期间还有提升空间吗?

  A:某一层次的企业往往热衷于选择某些院校的学生,这和这些院校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一定关系。但这并不是说大学生在找工作时就要把自己先局限在某个范围内。毕竟清华、北大的学生也有找不到好工作的,普通院校的学生也有进好单位的。建议学生看一下自己的学长大概都找到了什么层次的工作,如果大部分是第二个层次的工作,那就要向着第一个层次的目标努力。不过,到了求职阶段,整体实力确实很难有大的提升了,尤其文科类专业,主要还是平时的积累和沉淀。但有些企业要求的特殊技能如证书等,通过短时间的培训还是能获得的,这也需要学生根据需要有的放矢。

  答疑人

  ●凹凸人网创始人、公益校园秘书长大兵

  ●智联招聘资深校园招聘专家孟广

  ●诺姆四达集团高级研发经理刘文静

  ■ 心理指导

  学会释放求职焦虑

  ●夏翠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咨询中心的专职教师

  毕业生在找工作时很容易出现压力大、焦虑、失眠等状况,来咨询的学生中女生相对较多,我就接触过因就业压力大焦虑失眠,找工作失去信心,产生放弃心理的女生。对于这样的案例,我会先对她做些行为训练,提升她的自信心。如模拟面试场景,让她置身于那种紧张的状态当中,然后我会告诉她注意一些身体语言,比如她因为害怕而身体有些蜷缩,身体挺直了之后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除了行为训练,还要进行更深层次的分析。那个女生就是因为经历考研失败、论文不理想,求职受挫等一系列的打击而产生很强的挫败感。针对这种将失败泛化的心理,需要对其心理慢慢进行调整,避免过度担心。

  其实,找工作有压力,焦虑是很正常的。遇到这种情况,首先要接纳自己的这种情绪,然后看看自己的求职目标是不是符合现实。如果定得过高,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最后,要学会去倾听自己的感受,了解自己焦虑的背后是什么。要用积极的方式去减压,可以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比如休息一天。

  ■ 探讨

  宏观经济回暖对毕业生是利好消息

  ●李锋亮,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副教授

  我对今年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持乐观态度,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诸多指标显示中国的宏观经济明显回暖,很多学者和机构调高了明年中国GDP的增长率,这对高校毕业生而言显然是利好的消息。

  我个人觉得造成就业难最大的因素还是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包括人事制度带来的体制内外的分割、户籍带来的地区的分割等等。而随着我国继续深入改革,劳动力市场的多重分割现象会朝好的方向发展。因此,从长期而言,我依然对高校毕业生的就业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当然无论宏观条件怎么样,落实到毕业生个体而言,求职对于绝大多数毕业生而言都将是一次动心忍性的煎熬与洗礼。我给的最中肯的两个建议就是:一是尽可能地和自己的同学形成团队,共同努力,分享各种求职的信息、心得、失败的沮丧与成功的喜悦,而且孤军奋战会压力巨大得多,而形成团队还能帮助自己分散压力与焦虑;二是尽可能动用更多的渠道与关系,这往往能够提高自己找到工作、找到好工作的概率。

  希望制定切实可行的创业政策

  ●孙长林,北京科技大学招生就业处副处长,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

  北京地区高校的学生在就业时的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想在北京就业。尤其是那些考研考到北京的学生,很多人当年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将来留在北京工作。当然,随着高校职业教育和就业引导工作的逐渐深入,就业压力的增大,这一情况已经有所改观。

  此外,在解决就业难方面,还有两个问题值得关注,一是国家政策的衔接问题,大学生的就业涉及很多部门,如人保部、教育部、公安部等,每个部门都会出台一些政策,但政策之间的有效衔接,特别是操作层面的衔接需要加强,比如大家熟知的北京户口的解决和毕业生年龄挂钩的问题等。

  还有一个就是创业的问题,虽然国家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鼓励大学生创业,但有些政策无法真正落地。以北京市为例,很多创业的优惠政策,只针对北京生源毕业生,而在京大学生中,北京生源毕竟只是少数。所以还是希望国家、地方能够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鼓励创业的政策,让学生真正得到实惠。

  缓解就业难先要转换观念

  ●姬利明,东方慧博人力资源有限公司招聘流程外包业务副总监

  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现象需要我们做出几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就业观念的改变:国人对央企、国企、机关事业单位的稳定和品牌可靠程度有着不可阻挡的热情,需要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选择适合自己个人价值观、性格和职业兴趣的工作地和企业。在校期间,专注自身的学业,同时关注国家经济、行业的发展和变化,在不影响学习的前提下,增加个人未来发展目标企业、行业的实习机会;

  二是经济形势和企业自身发展的改变:中小企业是应届毕业生最大的需求方,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健康发展才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岗位需求。国家应该加强对中小企业校招过程中的积极引导,提供更多人才交流的平台和促进就业的政策;

  三是教育机制和教育理念的转变: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但是激发培养学生积极的、拼搏的职业梦想和价值观,应该是大学给每位同学提供的教育和引导。学校,尤其是普通学校应该紧密与行业、企业合作,利用自身的优势加强校企共建,为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实践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生。

  ■ 招聘会链接

  未来十天高校双选会

  11月12日,中华女子学院专场双选会

  11月13日,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4届毕业生就业双选会

  11月14日,中国农业大学2014届毕业生校园双选会

  11月15日,中国政法大学2014届毕业生秋季校园双选会

  11月19日,北京交通大学2014届毕业生供需双选会

  11月20日,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生校园双选会

  北京师范大学2014届毕业生大型双选会

  (以上信息如有变动,以实际为准)

  D10-D1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孔悦

  D10-D13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李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