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6:生于11月11日·10年聚首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246:生于11月11日·10年聚首

11月11日 我们的生日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今天是新京报十周岁的生日。近日,十名出生于2003年至2012年之间、生日是11月11日的小朋友来到新京报社,提前和新京报一起庆祝了生日。
10岁的李梓卉和新京报同年同月同日生。
1 李梓卉

性别:女 生日:2003年11月11日(版面为新京报当天头版)
2 冯一凡

性别:男 生日:2004年11月11日
3 侯君扬

性别:男 生日:2005年11月11日
4 孙启潇

性别:男 生日:2006年11月11日
5 王晨宇

性别:男 生日:2007年11月11日
6 刘天泽

性别:男 生日:2008年11月11日
7 肖轶侨

性别:女 生日:2009年11月11日
8 付佳

性别:女 生日:2010年11月11日
9 乔翌

性别:男 生日:2011年11月11日
10 赵煜晨

性别:女 生日:2012年11月11日

  2013年11月11日,不仅是新京报十周岁生日,也是和平里第九小学五年级小朋友李梓卉的十岁生日。得知自己和新京报同一天生日后,李梓卉开玩笑地问:“为什么新京报偏偏选在光棍节创刊呢?”

  因为这个缘分,觉得“太神奇了”的李梓卉决定,以后自己就是新京报的“粉丝”了。

  躲避非典,“逃”到通州待产

  回想起李梓卉的出生,父亲李隽感慨颇多,妻子怀孕时,是2003年2月份,“当时正是非典肆虐的时候,全北京都很恐慌”。

  得知妻子怀孕后,李隽“兴奋之余,担心更多一点”。因为家就住在地坛公园附近,每天从楼道里都能看到一车车的人从地坛医院被拉走隔离,平日里热闹的地坛公园也一下子空无一人,变得死气沉沉。家中楼道里,每天都会有穿防化服的人前来喷洒消毒药水。

  为了躲避非典,这一年五月,小梓卉的妈妈办理了休假手续。全家人在通州租了一间房,到通州待产。在通州区检察院上班的李隽说,“这样一方面可以就近照顾妻子,另一方面也想远离市区,或许能够躲避非典。为了这个孩子,我们夫妻俩必须想尽一切办法活着。”

  “女儿出生就像是非典后的新生”

  11月10日,梓卉出生前夜,李隽一夜未眠。由于小梓卉妈妈患有妊娠高血压,所以是剖腹产,家属只能等在产房门口。

  手术灯熄灭后,母女俩被医生推出产房,“一下子围了过去,第一眼就看到一个胖胖的、脸蛋粉嘟嘟的小姑娘在闭着眼睛睡觉。一问医生,8斤9两”。看到母女俩平安,李隽一下子松了口气。

  李隽说,对他而言,女儿的出生就像是非典过后的新生,“没有任何恐惧,只剩下激动和自豪。”

  激动过后,初为人父的李隽也感觉到压力。孩子出生后头两年,正是家里最拮据的时候。当时,他和爱人工资加一块儿才不到三千元。要省吃俭用,还要保证母女俩的营养,每天买菜,李隽都是等市场快收摊才去买。“本来一块钱一斤的黄瓜,收摊时一块五可以买三斤。”

  “从今以后,我就是新京报粉丝”

  回忆过去十年,李隽说得最多的,就是“不容易”。让他觉得幸福的是,他有个懂事的女儿。小梓卉最大的心愿,是在未来,能为父母换一套大房子。“爸爸妈妈为我付出太多,我想好好报答他们。”

  现在还在读小学五年级的梓卉说,之前,她对新京报并不是很了解。但零距离接触新京报后,喜欢上了新京报的调查和文化专栏,“我比较喜欢看报道得很详细的新闻,虽然不一定能全部读懂,但觉得有意思。”

  得知与新京报同一天生日时,李梓卉觉得“太有缘了”。她说,“从今以后,我就是新京报的读者和粉丝了。”

  畅想未来十年,梓卉希望,“我能上一所名牌大学,不再让爸爸妈妈为我操心”。她也希望,“这个有‘京’字的报社,能影响北京更多的人。”

  特46版-特47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朱自洁 特46版-特47版摄影/新京报记者 王飞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