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12:文化新闻·艺术
 
前一天  后一天

数字版首页 > 第C12:文化新闻·艺术

持续九年,艺术家以本报新闻作为油画创作主题,最新个展亮相草场地,240幅作品“跟踪”新闻事件

夏星 画《新京报》找到社会切入点(1)

2013年11月11日 星期一 新京报
分享:
2012年12月14日报道“雪雾卷城 PM2.5超标两倍”。
2012年作品《12.12.14B》,取材自《新京报》2012年12月14日报道“雪雾卷城 PM2.5超标两倍”。
2009年12月22日A20版的核心报道“民警高作喜‘奇遇’记”。
2009年作品《09.12.22》,取材自《新京报》2009年12月22日A20版的核心报道“民警高作喜‘奇遇’记”。
夏星 1974年生于新疆石河子,现生活在北京。夏星曾经接受过印刷方面的训练,1998年,他来到北京,找了一份广告摄影的工作,后来成为独立艺术家。2004年开始呈现以《新京报》为主题的作品。
新京报记者 秦斌 摄
(下转C13版)

  10年前,《新京报》的创刊给艺术家夏星提供了一个创作的新视野。此后他开始以《新京报》上的新闻图片入画。近日,“四年:夏星2009至2012”展览在草场地前波画廊开幕。240幅油画精选自《新京报》2009年至2012年四年来的新闻图片,夏星以此“跟踪”了这四年的“大事”。该展将展至12月8日。

  结缘

  《新京报》为其“原材料”

  夏星从2004年开始拾起画笔将易碎的新闻永久地绘于画布中。给夏星提供观察社会视角、提供绘画原材料的正是《新京报》。

  夏星告诉记者,自己从《新京报》创刊时便开始关注这份报纸,报纸的内容、态度都让其觉得“创刊时我很喜欢,加上我对社会性的话题比较关注,所以我决定用这份报纸的内容作为创作题材。”

  从2004年开始,夏星正式将《新京报》上所刊发的封面图片或者新闻图片原封不动地“移入”画布中。每年,60幅左右照片入画,每幅作品以相应的报纸发行日期为标题。继此前在麦勒画廊等地展出后,如今又有了在前波画廊的展览。此次新个展是夏星将其2009年至2012年这四年的创作进行了一个总体呈现。

  主题

  四年跟踪四个特定主题

  展厅内,一面展墙便是一年,每一年又是由60幅油画串起了当年中国政治和社会生活中所发生的大小事件。前波画廊负责人之一、原纽约苏富比北美和亚洲部资深专家唐冠科指出,夏星本人并不掌控每件作品的内容,而是通过60张画布来跟踪某一特定主题。

  对此,夏星称,尽管创作的内容是根据新闻图片而来,看似自己并没有对绘画主题的主导权,但这四年来,每一年的创作都隐含了一个主题。类似2009年是生存,2010年是维权。

  相比国际大事来说,夏星创作中有更多的平民化的生活场景。2009年,夏星以“汶川地震后,婚车开到废墟里”的画面开篇,进而有“不满整容效果 挟持医院护士”、“民警高作喜‘奇遇’记”等画面,展现了中国人为生存所在做的种种努力。

  规格

  统一尺寸更显观念性

  除非刊登在《新京报》上的原图是竖版的,否则夏星不对构图做任何改动。同时,不管所参照的新闻图片内容是什么,所有场景一律被纳入一个统一的宽幅尺寸中(35厘米高,50厘米宽或者70厘米高,100厘米宽)“限定每年创作的作品量并且统一作品的尺寸,这样的决定本身就体现了一种强烈的观念性。”唐冠科说。

  采写/新京报记者 李健亚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