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社论
排名取消了,信访背后的问题并没有完全消失。一方面,必须加快地方政府的政治文明建设,规范权力的运行,将民众的怨气消弭在初始阶段。另一方面,还要多给民众提供一些公共救济的渠道,尤其是公正的司法。
中国信访制度正静悄悄地进行着改革。新京报记者近日从权威部门获悉,国家对各省份不再搞全国范围的信访排名、通报,有关部门确立了“把矛盾化解在当地”的新思路。取而代之的将是中央与地方、上级与下级之间的“点对点”通报制度,并通过信访约谈制度对地方工作进行监督。(11月11日《新京报》)
取消信访排名,此前即有一些“松动”的传言。今年5月,多地信访系统官员表示,从今年3月起,暂未收到国家信访局关于各省(市、区)“非正常上访”人次数的排名表。与此同时,部分地方也开始取消信访考核与排名。这一次,信访排名的历史或将永久性终结。
对于那些奔走于途的访民和纠结的截访者而言,这样一个消息显然意味着某种解脱。此前牵扯近10年的“猫鼠”游戏,似乎终于看到了终结的时刻表。附着于信访、截访而产生的巨额行政成本、社会成本,也将节省下来,转而用于经济社会更需要的地方。这样一种改变,称之为“力度影响程度,不亚于劳教制度的废除”,并非虚言。
毕竟,过往围绕信访发生的诸多非正常现象,让公众依然记忆犹新。比如,基层政府24小时严密监控上访对象,“上访者”被殴打、被非法拘禁等,屡有发生,甚至出现了一批专门替地方截访的“黑保安”,等等。尽管并不能完全将问题归之于信访排名,但不能不说,排名加剧了地方政府的政绩压力。
不过,排名取消了,问题并没有完全消失。很有可能还会因为各方压力的骤减,而出现某种信访井喷的态势。这一点,有关各方在社会管理方面理应有足够的准备,不能因为排名取消而产生懈怠心理。那么,接下来的问题则是,取消信访排名之后,地方政府又该如何重视信访,从而“把矛盾化解在当地”?
一方面,必须加快地方政府的政治文明建设,规范权力的运行,要在现行体制以及法律的范围内解决权力侵害民众的行为,将民众的怨气消弭在初始阶段。各级政府要真正关心百姓的疾苦,切实采取措施化解矛盾。以信访为例,不能一截了事,“等因奉此”,转来转去、批来批去,让民众在求告无门的困境中一再上访、一再积累怨气。
另一方面,除了信访之外,还要多给民众提供一些公共救济的渠道,以切实维护民众的合法利益。比如,司法的渠道、基层调解的渠道等。这其中,司法的公正至关重要。现实表明,相当一部分民众正是因为对司法公正缺乏信心而屡屡上访的。
可见,信访排名的取消,层层传递给地方政府的显性压力可能消失了,但来自社会管理的隐性压力非但没有消失,加之由于社会转型期生发的诸多矛盾,还有加大的可能,远没到庆幸“解脱”的地步。
此外,也应该警惕取而代之的“点对点”通报制度发生异化。切忌搞成取消了一种压力机制,却另起一种压力机制的局面。要知道,此前信访排名制度的初衷,也是为了引起地方政府对信访问题的重视而产生的。一项用意不错的工作方式,一旦演变成上对下的政绩考核,很容易变味。
更多详细新闻请浏览新京报网 www.bjnews.com.cn